记者前往镇安镇贫困户贺银碧家采访。首席记者 张雅萍 摄
贫困户家的春联
王端华是镇安镇的建卡贫困户,家中有一个82岁的体弱多病的老父亲,妻子是残疾人,无法与人进行语言交流。19岁的大女儿王炬芳是开州实验中学高三学生,16岁的小女儿患有智障,一家五口靠他和妻子种庄稼维持生计。
王瑞华记得,在他幼小的时候,住的就是土墙房子。经过30多年的风吹雨打,土墙房子摇摇欲坠。
考虑到王瑞华家的具体困难,2015年,当地政府部门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用专项扶贫资金给他家修建了80多平米的新房。当年12月,王瑞华一家五口人住进新房。
在鸡年春节到来之前,记者来到王端华的家中,只见新房的门楣上贴着一幅新写的对联,上联是:脱贫致富奔小康,下联是:党的关怀记心间,横批:恩重如山。
“我没读过书,春联是大女儿写的,内容也是大女儿想的,也代表着我们一家的心声。”王瑞华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好了,他们全家非常感激党和政府。
为什么会想到要写“恩重如山”的春联?王瑞华说,如果不是镇党委书记向超的资助,他的大女儿根本不可能读书。
“人要懂得感恩。”王瑞华说,他的大女儿从学校放假回家后,就写了这副春联贴在家门上。
王炬芳在班上成绩优秀,成了一家人的希望。
记者在王瑞华家中采访。通讯员 唐林 摄
产业扶贫的希望
2015年,镇安镇将王端华一家五口纳入低保范畴,每月给予1120元的低保补贴。同时送去50只鸡、50只鹅、6头猪崽和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种子,并为他家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产业扶贫、教育扶持、政策兜底等,千方百计帮助他家摆脱贫困。
2016年,镇安镇再次给王瑞华家送去50只鸡,并帮他们一家购买了贫困户农村房屋保险、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天道酬勤。过去的一年,王瑞华卖了两头猪,有七八千元的收入,还杀了两头年猪供一家人吃。
“光靠帮扶也不行,要脱贫还得自己扎劲干。”坐在家门口的院坝里,王端华向记者聊起了新年的打算,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脱掉贫困帽子。
现在,王瑞华养了近20只鸡和鹅,等大年十五过后再去镇上买三四头猪,把自家和别人家闲置的七八亩地都种上粮食,多搞副业增加经济收入。如果今年大女儿能够考上大学,也不用为缴学费发愁。
“我对脱贫很有信心!”说起未来,王端华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语气中也是信心满满。
王瑞华一家的全家福,王炬芳写的”恩重如山“的春联代表着一家人的心声。记者 李天春 摄
脱贫模式的创新
除了王瑞华,在镇安镇歇马村,62岁的贺银碧也在春节前住上了新房。
贺银碧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庭。
时间倒流上七八年,贺银碧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儿子儿媳双双在外务工,每月都有几千元收入,她和老伴儿在家务农和照顾上幼儿园的小孙子,一家人的日子虽不算富裕,也算和睦喜乐。
自从他的儿子、儿媳患上重病之后,一家人开始步入贫困的窘景。居住多年的房屋因为没有钱维修,已经变成危房,一家人也被纳入建卡贫困户。
开州区委书记何毅看望贫困户。资料图片 开州扶贫办供图 华龙网发
“那房子看起来要垮要垮的,啷个敢住人?”贺银碧说,2016年,镇政府帮他们修建了新房。在春节前夕,一家人搬进了新房。
类似王端华和贺银碧一样搬进新家的贫困户,在开州区还有不少。2016年,开州区投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补助资金9560万元,帮助7600名建卡贫困人口搬进了新家。
除了让贫困村民实现“居者有其房”的愿望之外,开州区还积极探索、创新资产收益扶贫的路子,将农民变成股民,积极推广“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滚动使用”的扶贫模式,支持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村内贫困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推动资源变成资本。
截至2016年年底,开州区退出农村贫困人口5.7万人,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