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前不久,重庆的一名乡村医生谢金华因为不堪“份子钱”重负,在村里贴出告示:“我不想参加无事酒”,此举在当地引起广泛争议。
如今,这“无事酒”上的花样与套路,简直比脑筋急转弯还要脑洞大开:除了传统的婚丧嫁娶,迁新居、考大学、过生日要整酒,下窝猪崽、买辆新车要整酒,甚至连怀孕都要整“保胎酒”……有农民算了一笔账:若一年的收入平均三四万元,有些人份子钱就要交两三万元。“无事酒”盛行已成为部分地区基层群众难以承受之重。
□谭铁安
常言道,人情如扯锯,你不来我不去。而如今,人情如放债,放出去没有收回来,也显得亏了;接受了人家的人情,你不找个事儿还了,就是欠了人家的。如此这般,操办“无事酒”就成了理所当然,成了一种风气,继而也就成了一种负担,一种让人心照不宣、心口不一的应付式为难。
重庆老谢这一纸“拒绝无事酒”的告示,意义就在于其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般的号召力。说到底,现在人们对“无事酒”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无事酒”也失去了本来应有之意义。大家都明白,酒之所以为“无事”,说明本来就不是个事。而那些热衷于“无事酒”者,就是一些“好事者”,弄出了一些不像事的事儿来,耗费钱财,增加压力,甚至将人压得直不起腰,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陋习。这种陋习,本质上还曲解了感情,庸俗化了人情,滋生了攀比之风,损害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如何将人们从“无事酒”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基于此,作为规范社会风气的公共部门应该主动站出来,认真分析“拒绝无事酒”告示背后的社会状态,依托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地方社会现实和风物人情的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建立和崇尚良好的社会风尚。而作为公众也应该看到,树立新风,人人有责,要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以形成正常的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据红网)
□邓海建
“无事酒”久治难绝,说到底不是酒出了问题,而是人闲得太过无事。无事喝两杯、闲着整桌菜,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一年200次左右的酒宴,四五万块钱的份子钱。这些数字里,最值得反思的,也许未必是倾家荡产去赴宴的金钱,而是比之更宝贵的时间。一年365天,倒有大半时间不是在酒席上、就是奔走在赴宴的路上,那么还有多少时间在务农做工?如果全村、全县如此,地方经济生态能健康吗?如果这些根子性问题能得以解决,各家各户忙创业、各村各镇创新忙,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想着办酒宴收钱?
有两个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一则,风俗之根本,在于物质发展水平。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民风民俗的嬗变,有赖于地方经济格局的改观,仅仅靠呼吁或者道德谴责,很难让文明与文化从天上掉到地上。二则,现实而言,“无事酒”成为顽疾的地方,往往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禁酒的同时,似乎也有必要问问,为什么一年200次左右的“无事酒”,几乎很少发生在北上广或沿海城乡?
无事则生非,无事则摆酒,把“事”的问题解决好了,日子有奔头,生活有指望,“酒瘾”也许才能真的戒了。(据新华网)
□肖擎
老话讲,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和睦邻里,活络人际关系,凝结文化传统,是原本正常的生活景象。但礼尚往来搞成恶性循环、和睦邻里变成沉重负担,这就脱离了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既让民众不堪其扰,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中国发展到今天,无数新风俗、新风尚的出现都让人看到,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何其难哉,但也并非不能。有法有度治“无事酒”,从心态上说,就是不骄不躁、久久为功的沉稳感;在行动上说,就是各安其位,在相互促进中形塑社会风气的分寸感。最近几年,社会舆论对面子心理和浪费之风的反思一直在深化,社会自身培育纠错机制和向善自觉的动力不断生长;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转向,积极效果充分展现。群众自身的力量、党员干部的力量、道德文化的力量,这些都为倡导文明新风、淳化社风民风提供了重要支撑。移风易俗,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以多元的方式引导,让村规民约填补制度漏洞,在合情合理合法中谋良策、解难题,抓常抓长,清爽风气就会荡漾进人们的生活。(据荆楚网)
e针见血:
@和风细雨:民风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过程,还是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用心,恪守权力边界,守住“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底线。
@雁南飞:没事找事的“无事酒”盛行,绝非正常现象,它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也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更有部分党员干部借此大肆敛财抑或利益输送,使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叮咚:破解“无事酒”困局,必须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从自律方面而言,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在摆酒设宴上多做减法与除法。从他律方面而言,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的引导与监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