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城事 正文   
欠条用了多音字 2万欠款被蒸发
内蒙古新闻网  17-02-23 07:24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借朋友钱,留下欠条,却因为修改借据时错用了一个字,导致2万元钱打了水漂。

  日前,铁岭市民李先生介绍了事情经过。原来,李先生3年前借给朋友3万元钱,朋友去年归还给他5000元,仍欠2.5万元。双方将借条修改为:“原欠款3万元,还(huán)欠款5000元。”

  一周前,李先生因急需用钱而找到朋友,没想到朋友却赖账了,并称只欠李先生5000元。

  “我现在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现在才搞明白毛病就出在这个‘还’字上。”李先生说,原本应读成“huán”,但朋友一口咬定是“hái”,这让他有理也说不清。

  就此律师认为,这是典型的欠条存在歧义案例。双方在借款时,借条没有表述清晰明确,并且存在歧义,对出借人来讲非常不利。从法律上来讲,如果对方一口咬定是“还(hái)欠5000元”这层意思,且没有直接旁证,出借人李先生胜诉的机会非常渺茫。

  律师表示,写借据应注意以下5点:

  1.借款时要写“借条”,不要写“欠条”,因为欠条只代表双方对过往经济往来的结算,仅代表一种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代表借款合同关系。

  2.借款时双方宜将约定的利率写入借条,否则视为不支付利息。

  3.借款时宜将还款期限写入借条,这便于法院把握判决结果。

  4.借款时宜写清楚借人、借款人全名,不要写成“二叔”“表妹”等。

  5.借款时借条应表述清晰明确,不带歧义,慎用多音字。□晓辉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定格】瑞雪丰年 内蒙古迎来春雪
一大波绝美雪景图,拿走不谢!
外出当心“出溜滑” 记得多加衣!
蔬菜价格终于回落啦!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乌海市委原书记侯凤岐等4人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 和林格尔新区今年投资2461亿元建设重大项目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 厉害了,新增52处矿产地,内蒙古真真儿是个聚宝盆
• 双休日讲座李纪恒点题: 高铁一通,转换时空;飞机一飞,经济起飞!
• 【盟市领导访谈】郝茂荣:加快打造自治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 李纪恒:提振精气神 锤炼好作风 展现新作为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