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防沙治沙专题 > 经验•解读 正文   
【中国故事】内蒙古:一场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袭
内蒙古新闻网  17-02-23 16:34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一场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袭(防沙治沙·中国故事)——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综述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举办地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气候干旱与过度放牧,导致内蒙古沙化面积扩展23%,全区60%的农田和38%的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同一时期,鄂尔多斯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5%,每年因风沙毁种的农田占40%左右,导致1/5的农田颗粒无收。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人与草原的美丽约会留在了诗句里。现实中,疯狂的沙魔掩埋了农牧民的住房、水井和棚圈,迫使他们离开了家园。

  为阻止沙化肆虐,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全区广大干部群在与荒漠化旷日持久的对战中,实现了“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袭。

  如今,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15年实现“双减少”。其中,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6.07%,全市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40天左右,并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正在内蒙古重现。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大北沟镇农田防护林

  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五大沙漠和四大沙地齐聚这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自治区历届领导班子秉承“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的精神,活化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实行目标管理,内蒙古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了“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战略,先后出台260多个涉及防沙治沙的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税费减免、权益保护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目前,内蒙古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5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10公里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牧区大部分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植被盖度、牧草高度持续提高,草原生态状况逐步改善。全区沙化已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生态工程筑长城绿肥黄瘦守家园

  治沙硕果坚定了沙区人民抗击沙魔的信心,也为世界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2004年至今,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000万亩,沙区逐渐呈现出“绿肥黄瘦”的景象。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的1/3落实在内蒙古,全区累计完成建设任务近1.13亿亩,使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比建设初期提高6.5个百分点。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整体逆转。京津风沙源工程沙区以封为主,封、飞、造、工程固沙等相结合;农牧交错区以退耕还林、农防林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林草、林药等多项间种;农区以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牧区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达到草畜平衡。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呼群介绍:“要实现对沙化整体遏制,除了国家重点工程,还需地方的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的觉悟和行动成为内蒙古成功治沙的另一重要因素。”

  作为呼伦贝尔沙地治理主体的呼伦贝尔市,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全市一号公益项目。自2009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都会挤出5000万元,年治理沙地超过百万亩。截至2016年,工程已累计治理沙地584.4万亩,投入资金11.45亿元。

  持续科技攻关治沙模式创新不断

  学术界普遍认为“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不能飞播造林”,技术制约影响着内蒙古治沙的进程。

  内蒙古防沙治沙坚持聚力科技攻关,终于打破了这一国际学术瓶颈,首在年均降水量仅有150毫米左右、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的阿拉善左旗实现了飞播治沙。同时,自治区配套GPS导航定位、种子包衣处理等一整套飞播技术措施。到2016年,阿拉善盟沙地飞播造林480万亩,大大加快了治沙进程和效率。

  2012年,内蒙古林科院独立编制的《流动沙地沙障设置技术规范》通过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审定。2013年,“低覆盖度防风治沙的原理与模式”项目和“流动沙地植被重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

  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赤峰市翁牛特旗探索出了“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模式,既方便了沙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为治沙人员和物资输入沙漠腹地提供了便利。2009年-2013年,翁旗先后开通7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01公里,总治理面积150万亩;同时,启动实施了引水入沙工程,相继建设了引西拉沐沦河水入老哈河等水利工程,累计引水1500万立方米,促进了林草植被快速恢复和沙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辽市奈曼旗独创“生物圈治沙模式”,成为全国主推的造林治沙方法和模式之一。

  防沙致富两相宜披绿生金得共赢

  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内蒙古重点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荒漠和沙区旅游、节水灌溉、风能太阳能利用等7种类型的产业。

  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增强了防治的持续发展能力。

  林沙产业化的推进,不仅加快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据统计,全区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林沙产业加工企业有274家。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全区已建设用材林基地2600多万亩,灌木原料和饲料林基地2000多万亩,经济林基地1500多万亩。

  鄂尔多斯市初步形成了林板、林纸、林能、林饮、林药、林下循环产业链以及沙漠观光、沙漠探险、沙漠体育赛事等旅游产业,农牧民人均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达到2700元,占总收入的20%。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6%。基于生态困境和民生需求,阿拉善盟将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人工种植梭梭林270万亩,其中以梭梭肉苁蓉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造林就高达200万亩。巴彦淖尔市的沙区葡萄产业同样受到农牧民追捧。2014年,市政府出台政策,沙区企业每种植1亩葡萄,可享受财政一次性补贴500元;葡萄良种繁育每亩补贴1000元。201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26亿元,人均林业收入1293元。

  围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这个目标,全区科学合理利用沙地资源,大做沙产业文章,让沙产业成为农牧民新的收入增长点。历经风沙磨砺,在防治荒漠化的进程中,内蒙古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记者于杰)

[责任编辑 王彤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定格】瑞雪丰年 内蒙古迎来春雪
一大波绝美雪景图,拿走不谢!
外出当心“出溜滑” 记得多加衣!
蔬菜价格终于回落啦!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乌海市委原书记侯凤岐等4人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 和林格尔新区今年投资2461亿元建设重大项目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 厉害了,新增52处矿产地,内蒙古真真儿是个聚宝盆
• 双休日讲座李纪恒点题: 高铁一通,转换时空;飞机一飞,经济起飞!
• 【盟市领导访谈】郝茂荣:加快打造自治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 李纪恒:提振精气神 锤炼好作风 展现新作为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