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樟子松苗圃里,殷玉珍感慨地说:“过去这儿也是个明沙山,牛蹄子插进去就拔不出了!
殷玉珍坐着自己的丰田普拉多越野车到旗里联系业务。
夜里终于歇息下来。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忙里偷闲,播放自己拍摄的治沙资料片。
25年来,沉默寡言的丈夫白万祥始终是殷玉珍治沙造林的好帮手。
井背塘——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一个沙窝子,方圆10多公里内渺无人烟。
在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诞生了一个世界奇迹,出了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奖的治沙女英雄——殷玉珍。
4月7日,清明节刚过,记者来到了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的井背塘,见到了这位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女子。很难想象,就是这位貌不惊人的村妇和她的丈夫,用25年的时间,把7万多亩荒芜的沙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
“ 25年前我刚嫁过来的时候,这儿全是明沙山,一刮风面对面只能看见个人影子,看不清脸。一刮风刮得怕人,脸、嘴都是裂口。我结婚的新房就是个几平方米地窨子,新婚第二天,门就被沙子堵了!”
“坐在沙梁望娘家,咋就把我往这里嫁。抛一把黄沙抹一把泪,咋就叫我活受这个罪……”殷玉珍说,刚嫁到这个鬼地方不久,死的心都有。有一天离家出走,丈夫跟在后头哭。最后,她还是停下了脚步,夫妻俩大哭起来。
“宁愿治沙累死,也不让沙欺负死!”从这一刻起,两口子开始向沙漠宣战。
殷玉珍从娘家带过来两棵杨树苗,种在屋旁,每天拿洗脸水、洗锅水浇树。有一天,她惊喜地发现树苗泛了绿:“只要能栽活一棵,就能栽活十棵、百棵、万棵!”
凭着这种不屈的信念,当年19岁的殷玉珍和丈夫整年整月泡在风沙里, “落下一身零碎病”,累得流产了一个已经怀胎九月的孩子,25年后,终于用青春和血汗在毛乌素沙地浇灌出一块举世瞩目的绿洲。据林业部门测量,1985年到2011年,殷玉珍和丈夫治沙造林面积已达7万亩。
殷玉珍指着四周已爆出嫩芽的大片沙柳笑盈盈地对记者说:“你看,现在哪还有明沙?全绿了!刮大风时只听见呜呜响,但不起沙子了。”她突然笑着指着一株沙柳说:“你看这林子里的虫虫牛牛长得圆圆儿的、肥肥儿的,如果没这些树,它们吃甚呀!刚开始那些年在沙窝子里种树真孤单呢,连只雀儿也难见到,现在给我做伴儿的多了,狐狸呀,野兔呀,山鸡呀,喜鹊呀,多了!”
过去牛蹄子扎进沙子里就拔不出来的井背塘如今已被殷玉珍夫妻改造成了瓜果飘香、六畜兴旺的风水宝地。200多亩水浇地,绿油油的樟子松苗圃,大片大片的果园……殷玉珍家的年收入几年前就已达到了十几万元。当年她结婚的地窨子已经变成了一座漂亮的两层楼房。
“哎呀,夏天坐在树荫下,吃上自己种的西瓜、甜玉米,真香啊!”望着自己种下的果树,殷玉珍满足又有些遗憾地说:“可惜实在太忙,顾不上吃!”(记者群英 王玉琢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