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沙子只能带来灾祸?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经过治理的沙区时时野兔惊起、野鸡出没,更有红火的沙产业蓄势待发。不信,我们一起去瞧瞧!
第一站,我们就去翁牛特旗哈图线治沙区看看吧。
清明刚过,这里的黄柳已经吐出新芽。汪海洋用力踩了下脚下坚实的泥土,“以前因无路可走,人很难进入沙地腹地,更谈不上治沙了!”作为翁牛特旗林业局治沙站站长,他深有感触。
在赤峰版图上,东西狭长的翁牛特旗尤如一只展翅腾飞的草原雄鹰,然而由东汹汹而来的科尔沁沙地却吞没了雄鹰的一翼。据国家荒漠化监测数据表明,该旗现有沙化土地面积728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9%。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乃林皋嘎查书记韩宝玉家。“以前哪有绿的可见,我家草场周边全是白沙,根本住不了人。没办法,就从沙窝里搬出来了。”回忆起当年光景,老汉连连摇头。
据他回忆,2009年,一条穿沙公里贯穿乃林皋嘎查,治沙队来了。“根本不相信能治住沙,白往里扔钱的事。但好歹也是扔在我们的沙子里了,试试看吧?”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大家一起筑格子沙障。等沙固定住了,一棵棵黄柳被插在格子中间。“不要
小瞧这稻草做的沙障,去年我们嘎查自发在穿沙公里边上筑了沙障,今年这沙子就再也没跑到路上来。”韩宝玉指着村子南面的一片樟子松继续说道,“树也能种了,路也修通了,去年搞的牧家乐也挣钱了,没想到我们牧民除了放牧,还能从沙子里淘出金子来!”
以路治沙,是翁牛特旗治沙的创举。从过去为修路、护路而治沙到现在为治沙而修路,旗里的决策者经历了观念的大转弯。几年来,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修穿沙公路、切割治理、带动治沙”的防沙治沙经验,先后开通了10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20.5公里,并围绕公路开展沙地综合治理面积180多万亩。网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区切割成了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绿色则由公路两侧向外扩展。同时,治沙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组织群众大会战变成全部交由专业造林公司来治理,治沙造林的“杂牌军”变成了“正规军”。从2010年至今,全旗每年治沙正以70万亩的速度推进。
如今,行驶在2015年开始实施的响浩线治沙区, 2米见方的沙障连绵不绝,新栽种的樟子松和黄柳随风摇曳。才过一年,这片治沙区就显出了明显成效。“我们改变了过去规模小而散的做法,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转变。乡、村地域界限全都打破,实行统一规划,连片治理,集中建设。此外,在同一项目区同时安排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工程,林业和畜牧项目一起上。目前来看,效果很不错。”汪海洋介绍得很详细。
靠沙就要“吃”沙,沙子不但治住了,还能产出“金蛋蛋”了。现在大家都说,这样的好事我们愿意跟着干!(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