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娃是个技术活。到哪儿遛?怎么遛?考验着年轻爸妈的脑力和体力,现在很多城市女性忙于工作都没时间带孩子,因此替代父母作用的专职人员就应运而生了,他们这个群体有个有趣的名字——“遛娃师”。
这个遛娃跟一般的遛娃可不同,除了要陪孩子玩耍之外,还要给孩子锻炼身体以及拓展视野等,就相当于一个家庭教师一样。新鲜有趣、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既是“80后”爸妈们消费的热点,也是不少商家掘金的窗口,更赢得了诸多资本的青睐。
什么是“遛娃师”?
“遛娃师”主要面向对象是学前阶段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拥有幼教或体育专业的背景,形象阳光,且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丰富的情绪安抚手段,能带领孩子学习各类当下流行的歌舞。
他们不仅能迅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还能设计各种游戏桥段,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医护知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既能按照游戏内容创造笑点与快乐,又能随时随地地保护孩子的安全。简单来说,一名合格的”遛娃师”,要懂娃、会遛娃、能护娃。
“遛娃”成本一算吓一跳 每年光周末就要上万
遛娃是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必做的事情。一到周末,小区里、公园中、商场内、游乐场上随处可见撒欢儿的小朋友们。要想孩子乐,光“遛”肯定是不行的,食娱购必须跟上,其实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沈阳市民成先生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技术总监,平日加班成了常态,只有周日才能陪孩子出来玩。这个周末,他选择了带女儿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游乐场。有时一个周末“遛娃”的成本要上千元。“想想还是在家最省钱,可好不容易休息一天,不能不带孩子出去玩。”成先生算了一笔账,一年算52个周末,25个周末带孩子出来玩,一次按600元的花销计算,一年就是15000元。
武汉一项调查显示,65.12%的父母亲表示单次遛娃的开支在100元至500元之间。据易观智库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亲子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预计2018年亲子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
“遛娃经济”市场前景广阔
国内知名亲子活动平台“麦淘亲子”今年年初宣布完成7000万元B轮融资;去年8月,聚焦亲子玩乐主题的互动社群俱乐部——“遛娃团”团队也完成了150万元种子轮融资。
众多资本青睐遛娃经济,正是看中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易观智库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亲子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预计2018年亲子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
随着亲子活动市场的蛋糕不断做大,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像是携程短线亲子游路线、大众点评亲子项目团购等。另外,连传统行业大鳄也在积极涉足这一领域:像万科的学习成长中心、万达的“宝贝王”儿童乐园也都备受市场关注。
有业内人士表示,亲子活动市场会在未来一到两年出现新的井喷,有教育意义的亲子活动、高端的亲子玩乐市场会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领域,很可能会重塑每个家庭的亲子玩乐方式。
不必妖魔化“遛娃师”
“遛娃师”虽然是个热门、新鲜的职业名词,但实质上与传统的幼儿素质教育培训师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遛娃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各种游戏地点大多是在户外,像公园、广场,带领孩子们完成各式各样的游戏任务,可以认为是幼儿版户外素质拓展活动。
“遛娃师”其实就是亲子活动的带队导师,主要任务就是专门组织孩子们玩耍,仿照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设计适合孩子们的游戏桥段,通过带领、鼓励、陪伴孩子们完成游戏任务,锻炼其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遛娃师”大多是拥有幼教或体育专业背景,具备一定医护知识的年轻人。
遛娃经济,好点子还需规范化
新鲜有趣、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既是孩子父母消费的热点,也是不少商家掘金的风口,更赢得了诸多资本的青睐。随着终端消费的全面升级,各种亲子业态也将“百花齐放”。
具体到“遛娃经济”来说,确实是个好点子,瞄准了市场需求,解决了不少问题。不过,好点子也需规范化。遛娃活动花样繁多,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教育内容等方面。
因此,从业机构的经营范围、经营内容、人员组成情况以及从业者的背景、资质等都应当有一定的门槛,建立起规范的行业标准。只有将“遛娃经济”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为行业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你家的娃,会给“遛娃师”带吗?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钦柏综合整理自经济日报、澎湃新闻、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