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赤峰市林西县双赢农机合作社的蔬菜基地一片繁忙,社员们正在忙着在冷棚里栽植番茄秧苗。抬眼望去,1000栋连片的塑料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银色的海洋。68岁的农民朱有林给秧苗浇完头遍水,便走出大棚透口气。
朱有林是林西县统部镇西营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女儿已经出嫁,老伴疾病缠身,每年光吃药就得花掉7000多元钱,已经没有劳动能力,两位老人的日子过得一直紧紧巴巴。5年前,双赢农机合作社对口帮扶贫困户,老朱被合作社吸纳为社员,还成了合作社的工人。从此,他家的日子开始有了转机,老朱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笑容。
“没有合作社的帮助,我家就没有今天的日子!”心存感恩的朱有林一边擦着拖拉机,一边细数农机合作社给他带来的好处。过去他家的15亩地种玉米,除去种子、化肥、水费等成本,一亩的收入也就400多元钱。现在他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订单蔬菜,合作社1亩冷棚的纯收入就能达到3000元,而老朱每亩也能得到700元的租金。一年下来,他家15亩地的地租收入就有1.05万元。
作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林西县双赢农机合作社现有农机具253台套,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3万亩,发展大棚蔬菜1500亩,露地蔬菜6000亩,经济作物5500亩。每到栽秧、摘番茄的用工高峰期,合作社的用工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每年5月到9月的生产期,老朱在合作社专门负责灌溉和大棚看护,每天能挣到100元的工资,5个多月下来,收入就能达到1.3万元。
为了调动企业和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林西县里创新资产收益型扶贫的新模式。今年县里通过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设立总规模为2.05亿元脱贫产业基金,全县贫困人口人均脱贫产业基金达到1万元。县里采取产业基金入股的方式,把每名贫困人口的1万元产业基金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按每年不低于10%的回报率进行股金分红,每个贫困人口每年就能能得到1000元的收入。“基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个法子挺好!”老朱说,像他这样的老年人不用怕天灾,也不用怕种的东西卖不出去,等着分红数票子就行了。
1.05万元的地租收入,1.3万元的工资收入,2000元的股金分红,朱有林家今年的这3笔收入加起来一共2.55万元,老两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25万元。富裕起来的朱有林,今年计划把家里3间房子装修一下,重新铺地砖、吊顶棚、贴墙裙,“咱也过一过像城里人一样干净舒适的日子!”朱有林是林西县脱贫攻坚中的受益者,今年全县将有3714口贫困人口像朱有林一样,摘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
“‘1+4’产业脱贫模式是我们在扶贫攻坚中的一种尝试!”林西县扶贫办主任赵光明介绍,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扶持一个企业、合作社或重点扶贫龙头项目,带动贫困户实现4种收入,即生产收入、劳务收入、租金收入、股金收入。每个贫困户根据自身的情况,至少要能实现其中的两项收入。眼下,德青源蛋鸡、正邦集团生猪、恒光大中药材等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佰惠生公司的甜菜产业扶贫、天拜山饮品公司果业扶贫已全面铺开。
【记者手记】
朱有林富了,富在他的地租收入、劳务收入和股金收入。在这三种收入中,股金收入是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带来的成果。这种模式在贫困户和企业、合作社之间建立起利益的联结机制,把贫困户纳入到扶贫产业链中,让企业和合作社融到了资,贫困户分到了红,还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可谓一举三得。
林西县资产收益型扶贫可借鉴之处,在于这种模式是在县级层面上统筹实施,统一确定脱贫产业基金的投向,统一确定了基金入股的回报率标准,覆盖了全部的贫困户。此外,它拓宽了入股资金的来源和渠道。过去县里只是用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来入股,现在也把金融扶贫贷款纳入其中,这种大胆的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责任和担当。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