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想  >  廓清迷雾 凝聚共识   
西方民主的衰败与中国民主的蓬勃生机
 

  □田改伟

  从十月革命后俄国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世界上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和竞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下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被有的学者称为“历史的终结”。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西方民主制度呈现出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政治制度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都在探讨此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时之胜决于力、长久之胜决于理。今年是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这种此消彼长,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国家政治发展的实践是由一定的政治理论指导,并反过来检验这种理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不同的政治逻辑所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经历百年后,中西方民主的这种形势转变,从深层次上看,两种政治制度建构和运行所遵循的政治逻辑是其兴衰的重要因素。

  西方民主政治基本逻辑自身的内在矛盾导致其民主制度的劣势渐现

  政治逻辑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是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归纳起来,西方民主政治主要有四个基本的政治逻辑,决定着西方民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首先,在国家理论方面,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是社会契约论。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在国家起源和职能演变方面,一般是主张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每个人通过契约自愿让渡他们自己的权利而形成的;国家是不会消亡的,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这种社会契约论建立在假想或者空想的基础上,并成为后来西方形形色色的民主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逻辑前提。

  其次,西方民主政治追求的价值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以个体本位为认识社会的基石,认为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都是人们的所谓自然权利,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作为政治发展的出发点,将国家视为维护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工具,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个人主义成为西方民主政治批判、衡量其他政权是否民主的主要依据。

  再次,西方民主政治把理性人假设作为政治行为尤其是政治选举行为的逻辑前提。理性人假设在经济领域,是个人在市场行为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领域,是认为每个人都会理性投票,做出个人的理性选择。总之是用个人效用最大化来理解各种有关公共治理的普遍性规律,并讨论相应的公共政策问题。

  最后,西方民主政治是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私有财产的存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经济基础。

  应该说,西方民主政治在300多年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由于其内在逻辑的矛盾导致其劣势渐现。主要表现为制度僵化、政党恶斗、资本掌控权力、决策短视、民主对民众的吸引力下降等。其中的原因,除了其经济社会自身的基本矛盾因素外,还在于指导西方民主实践的民主政治逻辑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一是社会契约论的内在逻辑导致西方民主从号召人们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理念,发展到精致烦琐的政治机制和政治游戏,使西方政治理论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不能自拔,难以实现自我革命和自我超越。根据社会契约论,国家是不会消亡的,只是“永恒的真理和正义所借以实现或应当借以实现的场所”,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是永世长存的。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西方民主政治逐渐回避国家的起源、性质和政治制度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多地把民主看作一种管理方式,一种精巧的机制和程序,讳言国家和民主的阶级性,民主最终堕落为政治家竞取领导权、玩弄权术的技巧。

  二是自由主义追求人的空想的、先验的价值,使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忽视人的现实经济社会基础和根本的矛盾冲突,把社会价值建立在脱离一定经济基础的抽象的概念之上,成为祸乱之源。从这些概念和原则出发去探讨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把这些抽象的价值当作意识形态工具向外输出,作为干涉其他国家的借口和依据,但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却是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等灾难,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是西方民主的理性人只是理论的假设和想象。这种理论把人看作单个的抽象物,而不是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实践中来考察,从这种空想的假定出发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可靠的。

  四是西方政治制度以经济私有制作为不可动摇的制度基础,使西方民主很容易被利益集团和游说团体所左右,成为精英追逐利益的工具,而普通民众却无可奈何。

  中国的政治逻辑彰显了科学性和实践性优势,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近70年,中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更加牢固,优越性发挥得越来越突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比资产阶级民主更先进的民主。

  其次,我国民主政治追求的价值是人的解放,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来考察,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生活在不同的集体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在注重个体利益实现的同时,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再次,我国民主政治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强调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进步和解放。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民主就是调动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提升。

  最后,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们因财产占有不平等带来的实际民主权利的不平等,是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超越和扬弃,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和把握。

  中国民主政治在经历了艰辛的探索、曲折的发展历程后,其优势逐渐凸显出来,被世界所瞩目、所认可。这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丰富创造有关,也与中国政治制度建立的政治逻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息息相关。

  一是能正确看待国家、阶级与民主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的统一,对于刚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权来说,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功能的正常发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顶住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压力,在促进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中,增强了制度的说服力,也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高速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获得了物质基础保证,避免了资本和少数利益集团操控民主。

  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民主集中制,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是政治生活科学化的保证。这从制度上巩固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保证了人民意志及时上升为国家意志,摆脱了决策短视的局限。采取选举与协商相统一,保障了国家决策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避免执政者在权力运行中犯大的错误,同时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纠错机制。

  四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统筹各方利益,使社会免于陷入各种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纷争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国家的党派恶斗,防止了国家权力交接带来的政治分裂和社会混乱。

  理论的科学性是政治实践兴衰的关键

  中西方政治制度发展和实践的不同,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不同政治逻辑所发挥作用的因素,其兴衰更替最终受制于制度背后的逻辑是否科学。

  西方民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分权制、多党制为主要特征的纷繁制度体系和丰富理论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当初在反对封建主义、建立统一市场、消除等级差异中显示出来的先进性明显在消退,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内在矛盾逐渐凸显并开始侵蚀西方制度和西方社会本身。从抽象的原则或概念出发去认识和解释社会,使西方政治理论很难科学认识其社会及政治制度自身存在的根本性弊端。在教条的“自由”“市场”等名义下发展出各种烦琐体制机制,并演变为各种所谓的“政治正确”,已经严重窒息了其社会的活力。

  与此相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理论深刻分析批评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其政治逻辑和政治制度的构建是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扬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理论走向实践,一开始就显示出对人类社会强大的改造能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苏联就是由此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法西斯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物质基础,并在二战后迅速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对抗的世界超级大国。后来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下台,尽管原因很多,但与苏共最终抛弃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政治领域抛弃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而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只有将近70年,但是在社会主义政治逻辑基础上构建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权力运行原则,使这个制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保障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功能发挥得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有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认为对西方政治制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攻守之势的转换,就在于中国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逻辑和民主话语体系,始终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坚实的科学理论之上,把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放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中来实现。因此,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优势和民主政治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转载自《红旗文稿》2017年第9期,有删节)

[责任编辑 李中锋]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定格】莘莘学子献诗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定格】满都拉口岸货运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盾构机下井
《影像的力量》——思勤新闻摄影回顾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李纪恒参加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班子巡视“回头看”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 布小林在呼和浩特市调研时强调: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
• 区直机关“双建双创”活动表彰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推进会召开 李纪恒作出批示
• 内蒙古命名表彰自治区文明城市、村镇和单位
• 国务院正式批复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
• 内蒙古首条高铁预计7月底开通 35分钟从首府抵达乌兰察布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