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子,银花花,杂粮杂豆大香瓜,遍地都是金疙瘩!”这是记者在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采访时听到的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把该乡种植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际行动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地里忙碌的人群,开花结果的庄稼地,脱贫致富的新景象在这里正在徐徐展开。
山坡地上结出“金豆子”
“我们借助电商扶贫手段,采取众筹的方式通过网络销售本地毛毛谷等杂粮杂豆,同时从品牌、包装、质量、售后等方面进行升级。经过两年多的经营,毛毛谷的网络销量和价格均有显著提升,按照保守亩产350斤、每斤售价10元计算,扣除生产、包装、运营等成本,每亩地纯收入也在3000元上下,收益远远高于玉米等常规作物。”于家湾村电商站站长吴世杰将本村的杂粮杂豆卖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用生动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借力电商渠道,依靠品种改良增收脱贫的康庄大道。
花加拉嘎乡以山坡地为主,又处于贫水区,种植玉米等常规作物每亩地平均收入不超过400元,群众增收困难。近几年,为进一步促进扶贫开发,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在乡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多年杂粮杂豆种植传统,该乡于家湾、钱龙沟等村大力实施种植结构调整,主要种植毛毛谷、大金苗、绿豆、黍子、笤帚苗、高粱等抗旱能力强又具有改良土壤作用的杂粮杂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的不断创新,农民的种植收入也逐年攀升。
食用菌大棚采出“银花花”
“我们对收益进行过分析,每个大棚保守收入在4万元左右,食用菌远高于种庄稼的收入。乡里推进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往效益上调,往脱贫致富上调,这下子,搞对了,我们一百个高兴!”正在大棚里观察食用菌长势的上三七地村村民老张这样说。
花加拉嘎乡的设施农业发展历史要追溯到2008年,当年,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上三七地村整合700余亩土地,探索种植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香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品种,让一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今年,该乡又投资951万元,打造总占地面积409亩,建设62栋高规格、高效节能大棚的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一处,主要种植食用菌。该产业园将供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申请使用,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资金支持、销售引导等方面给予扶持。
花加拉嘎乡伙房村修文学一家由于耕地少、家庭负担重,虽有发展意向却因缺乏资金而陷入停滞。自从“第一书记”入户宣传了食用菌种植产业政策,他们家第一个就报了名,即将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受益者。随着扶贫产业园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像修文学这样的贫困家庭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记者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