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新闻网  17-07-03 10:3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七论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凝聚力量建设现代化内蒙古

张永军

  【核心提示】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标,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内蒙古建设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客观分析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妥善解决问题。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尤需坚持底线思维,把生态红线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守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作为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可以说,坚持绿色既是理念又是举措,环保既是制约更是新的发展契机,守住底线,底线起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一是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秉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草原、森林为主体,重点建设沙地防治区、沙漠防治区、草原保护与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推进荒漠化治理,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湖泊湿地保护,提高草原、沙区植被盖度,不断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我区生态环境保护正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必须坚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大战略任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区域间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黄河、松花江、西辽河、海滦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田土壤面源污染,开展农田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行动。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各族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就要求我们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标,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一是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低碳节能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合理勘查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全面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林沙草产业,形成以绿色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支撑。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挥棒”。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认真总结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草原资源、赤峰市和兴安盟森林资源、巴彦淖尔市耕地资源、呼伦贝尔牙克石市水资源、乌拉特后旗矿产资源领导干部责任审计试点以及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试点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四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要大力培育发展生态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崇尚自然的优秀基因,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共促绿色发展的社会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无论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生态文化智慧,还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都在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必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才能让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更加亮丽。

[责任编辑 李中锋]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定格】莘莘学子献诗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定格】满都拉口岸货运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盾构机下井
《影像的力量》——思勤新闻摄影回顾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李纪恒参加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班子巡视“回头看”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 布小林在呼和浩特市调研时强调: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
• 区直机关“双建双创”活动表彰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推进会召开 李纪恒作出批示
• 内蒙古命名表彰自治区文明城市、村镇和单位
• 国务院正式批复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
• 内蒙古首条高铁预计7月底开通 35分钟从首府抵达乌兰察布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