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期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巡视员、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恒斌,呼和浩特市副市长王继平,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处处长、电子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师建国,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刘建国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据我们了解,按照现行的交易规则,专家评审是交易过程的重要一环,请问刘恒斌主任,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过程中,对专家资源是如何整合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恒斌:大家知道,无论是招标还是采购,专家评审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决定中标或成交的关键。但是,就行业或地域而言,专家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专家不足、不专业会直接影响交易的公正性。因此,对全区专家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专家资源的整合,自治区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全国统一的专家专业分类标准,将分散于各地区、各部门的专家库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全区统一的综合专家库。目前,已完成综合专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具备整合专家数据入库的条件。二是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综合评审专家库和评审专家管理暂行办法》,对评审专家库的组建、使用、管理和对专家的选聘、抽取、考核、退出做出规定。其核心内容是:行业主管部门作为评标专家管理部门,依托全区公共资源交易专家库管理系统,负责对候选专家入库、暂停、续聘、解聘等管理。自治区综合专家库在各个交易平台开设抽取终端,通过“管用分离”的机制,为全区提供统一的专家抽取服务。而且采取随机抽取,语音和短信通知,在专家到达评审现场之前全过程保密。三是目前正在对自治区各行业监管部门管理的工程项目评标、公路项目评标、水利工程评标、矿业权出让评标、国有产权交易评标、政府采购评审、药品器械集中采购评审等专家库以及各盟市已经建立的评审专家库资源,通过已建成的专家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以实现专家资源全区范围内共享。
记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以后,交易管理机构和监管部门在职能上是怎样划分的,行业管理部门如何进行监管,请刘恒斌主任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刘恒斌:你提出的问题也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的机构,如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和各盟市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其职能定位是协调管理和综合服务,并没有取代行业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这一点在自治区政府出台的《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实施细则》中有明确规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后,自治区各级招投标、财政、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等行业管理部门必须承担起行业监管的职能,除了对交易项目行使审核、批复、下达交易任务的权利外,还要负责对交易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查处交易过程中的各类违规行为,受理和处理各类投诉,各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应积极协助和配合监管部门履行职责。当然,传统的人盯人监管模式,其监管能力和效果是有限的。随着平台整合,特别是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的推进,交易过程和关键环节都要在平台上自动留痕,可追溯、可查询。目前自治区已建成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正在升级改造本级各类交易平台,着手建设监管平台,下一步各行业监管部门可以依托监管平台,通过服务平台登录到所监管行业的交易平台,足不出户对每个交易项目实行远程、实时、全面的监督,这将有效解决目前监管人员不足,重要环节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得到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记者:近年来呼和浩特在加强政务服务工作方面力度非常大,很多工作都走在了前列,请问具体有哪些新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王继平副市长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王继平: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首府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一是着眼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大幅精简审批事项,市级行政许可由708项减少到133项,减幅达81%。大力优化审批流程,审批环节平均减幅20%,审批要件平均减幅30%,审批时限比法定办理时限压缩29%。全面落实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市级行政权力共有10大类5429项,精简43%。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后实行了“先照后证”“一照一码”“多证合一”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数达25万户,同比增长30%,注册资本达到7千亿元。实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再造,制定了12项具体改革措施和配套制度。目前,商业开发项目设定时限67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96个工作日,比串联审批时限压缩86%。同时,我们正按照自治区试点要求,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目前已拿出了改革方案,市委常委会研究后,我们将按计划于下半年全面推进实施。
二是着眼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升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促进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融合发展,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我市已对28个职能部门确定了数据信息交换共享及网络互联互通方案,推动政府部门协同联动、流程再造、系统整合。
三是着眼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水平,实行政务服务标准化。我市承担了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任务,围绕规范审批程序、工作行为、工作流程、服务环境,制定了391项标准,办事大厅运行全部按照标准流程进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着眼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促进服务大厅功能升级。完善服务大厅软硬件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区市两级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该中心位于敕勒川大街以南,东河以东,建筑面积65478.69平方米,主要用于区市两级政务服务集中审批、窗口服务以及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新中心预计于2018年1月底进驻运行。届时,我们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设施更加先进、环境更加优美的服务场所,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大力推行“同城通办”,市级综合服务大厅和部分专业分厅将原来集中在一厅办理、人流量较大的业务,向市四区大厅延伸,实行多点联办,改“定点办”为“选择办”,方便群众就近办事。目前,工商注册登记、个体人员社会保险核定、车辆和出入境检测等多项业务都实现了“同城通办”。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着力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使首府政务服务能力水平更上新台阶。
记者:据了解,自治区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且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强化了顶层设计工作,请问师建国处长今后在顶层设计方面有哪些努力方向?
师建国:近年来,自治区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资源整合,注重开放协同,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顶层设计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正逐步成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新方式、新渠道、新载体。今后我们将继续强化措施,不断优化和做好这方面的顶层设计工作:
一是围绕中心。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来统筹规划、谋篇布局,重点依托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建设和呼包鄂协同发展,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整合共享和服务统筹,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重心下移。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承担着大量的公共服务工作,直接面对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民利民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在基层。因此,要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和服务基层的导向作用,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向基层延伸,把服务于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解决好。三是功能多样。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同时,利用统一的政务服务资源,积极向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等自助终端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样便捷的办事渠道,彻底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重实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路子,在实现“五化”协同以及集约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自治区本级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平台建设进度,把涉及企业、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应进必进、进必授权,应上尽上、全程在线”的原则,全部纳入到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同步办理,逐步形成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记者: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中,呼和浩特市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更好的促进实体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的融合发展?请刘建国主任回答。
刘建国:2015年10月,呼和浩特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上线运行,以“提供服务”为核心,包含“查、看、问、办”四个主要功能。申请人可以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提前了解所办事项的全部信息,直接下载申报材料的样本,填写相关表格,一次性准备齐全所需材料,极大减少因准备不足而造成来回往返的次数。实现了网上咨询、网上预约、网上预审、网上受理,在线查询办事进度,全面公开办理过程,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
2016年,我市启动“智慧呼和浩特”建设,包含一个中心,四大基础数据库,五大基础平台和一批应用等建设内容。其中“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与网上审批平台”作为五大基础平台之一,以“平台+数据+应用”为建设思路,搭建集事项动态管理、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综合电子监察、电子证照应用、智能大厅服务、中介机构管理等多种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包含在线申报、办事指南、进度查询、统计查询、办件公示、场景导航、智能推荐、热点服务、智能感知等功能。
按照建设计划,7月底完成市本级建设任务,年内完成9个旗县区及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