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7年7月12日至7月15日在呼伦贝尔市隆重举行。
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主办,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一次全区民族体育运动盛会,比赛场地设在呼伦贝尔市体育体育场和内蒙古民族体育中心。共设置有搏克、马术、传统射箭、蒙古象棋、布鲁、武术、秋千、射弩、押加、中国式摔跤、毽球、赛鸵、蒙古族男儿三艺、抢枢14个比赛项目和米日干彻、鸵球、波依阔3个表演项目。
主题和理念
本届运动会以“相聚美丽草原共庆民族盛会”为主题,遵循“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精神、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的理念。作为承办方,我们将举全市之力,努力办成一届特色鲜明、精彩纷呈、惠及百姓,推动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民族团结的盛会。
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介
全区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85年8月11日至10月3日分别在锡林浩特市、通辽市和巴彦浩特三个赛区举行。来自全区的3000多民族体育健儿参加了搏克、中国式摔跤、赛马、秋千、跳板、布鲁、赛鸵7个比赛项目和走马赛等7个表演项目。
全区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89年8月25日至28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蒙、回、满、达斡尔、鄂温克、朝鲜等少数民族的625名运动员参加了11个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全区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5年7月22日至24日、8月5日至9月日分别在哲里木盟库伦旗和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举行。300多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加了射击、射箭、搏克、赛马、喜塔尔、赛鸵、武术、秋千、跳板、布鲁10个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全区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9年6月26日至29日在哲里木盟科左后旗举行。来自全区各盟市的606名运动员参加了搏克、赛马、射箭、喜塔尔、赛驼、布鲁、武术、秋千、押加、射弩等14个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全区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2年8月28日至31日在乌兰浩特市举行。1万多名青少年参加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会共设11个比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全区1200多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参加了运动会。
全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6年8月26日至30日在巴彦浩特举行。本届运动会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体育局联合主办,阿拉善左旗政府承办。大会共设博克、赛马、射箭、蒙古象棋、布鲁、武术、秋千、射弩、押加、中国式摔跤、毽球、沙力搏尔摔跤、赛鸵13个比赛项目和健身安代舞4个表演项目。
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0年8月11日至15日在鄂尔多斯市举行。本届运动会在伊金霍洛旗和东胜两个赛区进行了射弩、射箭、赛马、赛鸵、布鲁、博克、秋千、毽球、和蒙古象棋、武术、押加、中国式摔跤、鄂尔多斯搏克等13个竞赛项目和民族健身操和抢枢2个表演项目竞赛,全区14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参加了运动会。
全区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3年8月8日至8月11日在锡林郭勒盟举行。本届运动会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共同承办。在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三个赛区进行13个竞赛项目和8个表演项目,参加本届运动会各项目活动人员达5000人,其中代表团、裁判员、运动会等达2200余人。
会徽——《飞跃》
设计说明:作品整体创意来源于毽球运动,以中国传统书法形式将阿拉伯数字“9”与展翅飞翔的天鹅形象相结合为造型基础,突出了本届运动会的届次和举办地呼伦贝尔特色。整体颜色由“由”(太阳,圣火)、“蓝”(天空)、“绿”(草原)、“青”(湖泊)构成。天鹅修长的脖颈和展开的翅膀又如同双手托起太阳,蕰含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同时流畅的线条叠加和色彩变化,表现了呼伦贝尔蓝天、碧水、绿地的良好生态。
会旗
设计说明:以万马奔腾、熊熊火焰、奥运五环色等设计元素融合而成。赛马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主要竞赛项目,又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显著特色,凸显了内蒙古自治区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熊熊燃烧的圣火象征着蒸蒸日上、奋发图强的民族盛会。奥运五环色的体育场,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之风和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表达了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内涵。
吉祥物《呼伦贝尔》
设计说明:骑马象征着大地与草原,蕰含了共同团结奋斗之意:天鹅象征着蓝天与水系,蕰含了共同繁荣发展之意。作品以“骑马天鹅”的主题为设计元素,巧妙地融入了“植被与水”的元素,突出了呼伦贝尔的独特地域特点。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吉祥物洋溢着甜美微笑,传递了欢畅轻松的竞赛氛围,韵律美感的造型,展现了丰富的时代内涵,美观大方并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吉祥物人性设计后活泼可爱、富有活力、充满着自信,集“健康、动感、活泼、时尚、和谐”于一身。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简介
搏克
“搏克”是蒙古语,可译为摔跤。同时含有结实、团结、持久之意。搏克运动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各种摔跤运动中完整保持古老民族特色的直接对抗性竞技体育运动之一。先前只有草原上的人民之道搏克,近几年,随着搏克运动的普及以及社会、文化、体育的繁荣发展,它迈出草原,走向全国,被更多的人热知和热爱。
传统射箭
传统射箭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很早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部落,他们的经济圣火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生活,但但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成为那达慕重要的比赛项目。
秋千
秋千比赛是在朝鲜族秋千活动的基础上规范、提高后形成的一个项目。分为高度比赛和触玲比赛,每一项又分为单人和双人两项。朝鲜族妇女在秋千比赛中穿鲜艳的民族服饰,英姿飒爽,胆气过人,充分展现了朝鲜族勇敢,乐观的性格。
射弩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盛行。在瑶族、傈傈族、怒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不仅用其狩猎,还将其作为装束和定情的信物。射弩比赛分为立姿和跪姿两种,均无依托,以射中的环数计算成绩。
赛驼
赛鸵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比赛。据历史记载,13世纪,成吉思汗率千军万马征战欧亚,军队中便有不少乘驼者。同时,赛鸵活动也相继产生。赛驼主要分为传统速度赛和相关的表演赛等。速度赛分为远程赛、田径赛、接力赛、团体赛四种,以远程越野赛最为传统。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是内蒙古民间盛行的一种体育游戏,蒙古语“喜塔尔”。蒙古象棋有两种类型,形制大致与中国北宋初“八八象棋”类似,但形式,走法、规则接近国际象棋。相传在成吉思汗西征就已经引进并按蒙古族的习惯加以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走法。
押加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藏语叫“浪波聂孜”,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藏区这一项目最为普及,故称之为藏式拔河。比赛前,选一块平地,先在地上划一条中界,准备一条长约4米的绳子或布带并两端打结。比赛由两人进行,双方各自将绳子套在脖子上,两人相背,将赛绳经过腹胸部从裆下穿过,趴下双手着地,两人用力互拉前爬。用腿腰肩颈的力量拖动布带奋力前爬,以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为胜。
武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形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比赛方式,主要有刀术、棍术、鞭术、拳术、剑术等。
毽球
毽球由民间的踢毽子发展而来。全国各地开展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用毽球用毽毛、毽垫构成,毽毛为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翎组成十字形插在毽垫内,球高13-15厘米,毽垫直径3.80-4.00厘米,重量为13-15克,比赛1时双方各上场三人。
抢枢
“抢枢”是鄂温克民族同自然界搏击中流传下来的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游戏项目,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抢枢”中的“枢”,鄂温克语为“销子”之意,是指游牧民族所使用的勒勒车的车轴上固定车轮、防止车轮从车轴上脱落而定位的木质卡销。比赛时,先将枢埋在指定地点,双方谁先找到枢,便要喊一声“枢”,随声便展开激烈的争夺,大家相互追逐、抢夺着,同队之间传递着,最后夺得枢者将枢敲打在终点的车轮上为胜。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这项民间运动,又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观赏性的民族体育运动。
蒙古族男儿三艺
“男儿三艺”是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马、摔跤、射箭的合称,是草原上每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上的主要比赛项目,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布鲁
布鲁汉语意为“掷投”。布鲁的开关像一把镰刀,分为掷远布鲁和掷准布鲁。掷远布鲁又叫“图拉嘎”,也有两者兼备既能掷远又能掷准的,头顶包有铅头或钢铁箍环。布鲁游戏在内蒙古东部区很流行。投掷的方法与手榴弹相类似,可以锻炼力量,速度,灵巧以及准确的目测能力。布鲁制作简单,比赛场地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一块长方形平坦场地,在30米处立三根圆木杆,投掷就可以进行。
驼球
驼球运动由马球运动演变而来,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之一。驼球竞赛的规则很多地方和足球规则相似,场地面积长90米,宽60米两个球门,中央有个发球点,一场比赛由两支队伍参加,每场上场队员不得多于4名,其中有2名守门员。
波依阔
“波依阔”是达斡尔族的传统曲棍球运动,传承风行于唐辽几代,现在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时进行。2006年传统曲棍球项目“波依阔”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米日干车
“米日干”车,又叫“奥古得坎”他是由单马拉动,具有轴承和减震设备的双轮有充气轮胎的马车“米日干”车具有轻便,灵活的特点,与一般畜力车相比,具有舒适,轻松,速度快的独特优势,是广大牧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