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的呼伦贝尔体育场座无虚席、热闹非凡,2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将在这里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布鲁、秋千、蒙古族男儿三艺等14个比赛项目和驼球、波依阔等3个表演项目中一展身手。
运动会开幕前夕,由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组织的“体育文化采访小分队”来到呼伦贝尔市。采访中,记者发现呼伦贝尔市在筹办此次运动会的3年多时间内,通过组织赛事选拔运动员、策划节庆体育赛事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有关体育活动的普及率和参与度,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不断升温,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地处祖国东北端,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全市有43个民族、270万人口,在此基础上,体育运动相伴而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达斡尔族的贝阔(传统曲棍球)、俄罗斯族的赛马爬犁、蒙古族的莎特日(蒙古象棋)等。
呼伦贝尔市体育局局长刘兆奎说,这些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见证了文明的历史发展,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精神体现。
以承办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契机,呼伦贝尔市在3年多的时间里,大力培育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成效显著,显示了体育赛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年多来,呼伦贝尔市全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选拔活动,刘兆奎说:“我们不是单纯地抽人集训备战,而是按照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习俗、民族特色,通过组织各类赛事广泛选拔、强化氛围、培育文化。”
具体工作中,呼伦贝尔市将备战工作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及全民健身有机结合,常年组织举办各层次的那达慕大会和搏克、射箭、赛马、射弩、藤毽球等民族传统赛事,加大对赛事的经费投入和业务指导,并优先配套体育设施和器材。
同时,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的培养,常年举办及参加自治区运动员集训及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等,培育了一大批民族体育人才,对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呼伦贝尔市还重点扶持打造了莫旗曲棍球、鄂伦春旗射弩、鄂温克旗赛马,新左旗、新右旗搏克和陈巴尔虎旗射箭等一批民族传统体育品牌项目。
随着一批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获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16年,莫旗曲棍球队获得了全国所有联赛的冠军;木球项目则夺得2016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牌;此外,射箭、射弩、赛马、摔跤、藤球、毽球、冰雪运动等也都在全国各大赛场连获佳绩。
除了通过专业赛事选拔运动员,呼伦贝尔市还通过策划民族体育表演展示活动,打造民族体育节庆品牌和运动会,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增加了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如蒙古族的宝格德圣山敖包祭祀、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节、鄂温克族的瑟宾节、鄂伦春族的篝火节等民间节日庆祝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呼伦贝尔市各地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民族体育项目赛事活动700多次,20多万人次参与,特别是近年连续推出了与体育健身相关的草原那达慕、冰雪那达慕、中俄蒙国际旅游节、扎兰屯漂流节、牙克石凤凰山国际滑雪邀请赛等,充分展现了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风采。
记者采访还发现,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来源于生产生活,人们参与其中既能强身健体健脑,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但这些项目大多处于民间师徒传承的传统教授状态。
为此,在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的地方,呼伦贝尔市设立了十多所具有民族特色的业余体校。刘兆奎说,业余体校就是要从社会选拔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人才,让他们把自己的技艺技巧系统性地传授给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少年。目前,在这些业余体校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已近1500人。
刘兆奎表示,借助承办大型赛事的契机,全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越来越热,未来将采取加大资金支持、培育专业教练员等方式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壮大,让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记者刘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