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隔断了人们的出路和希望,肆虐不断,对于20多年前的景象,库布其人记忆犹新。
那时候,人们恨不得穿越这“死亡之海”。
1988年,出于对沙漠的热爱和荒漠化的担忧,亿利资源集团(以下简称亿利集团)着手恢复库布其的往日风采。
修路、种树……亿利人带领库布其人一起,正一步步走出那片“死亡之海”。
20多年前的质疑
汽车行进在这片沙漠绿洲上,道路两边的植被映入眼帘,相比起29年前,这里已然是翻天覆地。
“修路?沙漠里要修路?这怎么行得通?”
29年前,黄沙肆虐,农民没有耕地,牧民没有草场,不少人为谋求生路,出走他乡。
尽管如此,提起沙漠中修路,仍然质疑声不断。
3年后,库布其第一条穿沙公路建成。为了保护公路不让沙漠吞噬,亿利人决定在道路两边种树。
“沙漠里能种树?”
如今68岁的陈宁布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民工联队队长,20多年前,他和所有的库布其人一样,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因为他们的祖辈生活在沙漠多年,在他们看来,沙漠中种树不可能存活。
然而,树还是要种的,每天20元工钱的诱惑,让不少人加入了沙漠植树的行列。
从路边种到沙丘,从腹地种到深处,库布其沙漠的绿洲不断增加。
20多年过去了,沙漠出现绿色,生活出现改观,这里的人开始相信,沙漠中种树不是不可能。
这片沙漠逐渐被绿色点缀,如今,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得到绿化,植被覆盖度由1988年仅有的3%—5%增加到2016年的53%。从年降雨量不足100mm,到2016年,年降雨量达到了456mm。从生物种类不足10种达到了如今的530种。
谁都没想到,树种活了,沙漠的风沙小了,而人们靠着这片沙,生活发生了改变。
《诗经》记载,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库布其草原上就出现了朔方古城。当时,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400多年前,这里战乱不断,加之无节制、无约束地放垦开荒,大大加重了土地的荒漠化,大片的良田变成荒漠,朔方城也逐渐荒废,被人遗弃,繁华一时的盛景终究湮灭在了漫漫黄沙之中。
最终,风沙肆虐,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成了“死亡之海”。
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开始出走他乡,并以此为荣。
“黄沙肆虐,这个地方谁都不想呆。”陈宁布回忆起20多年前的景象,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沙漠里更是什么都没有,人们往出走需要11个小时,往回走需要12个小时,一年只出2次门。黄沙到来时,家中会积上厚厚的沙子,半截房子埋在沙漠中,门被黄沙堵死。一年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搬家和清理沙尘。
那个时候,沙漠里只有两种天气,有风的日子和风停的时光。风沙一步步向四周吞噬仅剩的草场和农田,沙逼人退的悲剧千百年来一直在上演,粗放式的放牧和破坏性的挖掘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这里的一切绿色都是亿利这20多年积累起来的。”亿利集团首席科学家韩美飞看着眼前这片沙漠绿洲,感慨颇深。
20多年的积累,让亿利集团“收获颇丰”: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创造生态财富5000亿元,先后获得中国政府“国土绿化奖、脱贫攻坚奖”,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奖和全球治沙领导者奖”。
在过去近30年中,亿利集团投入生态修复资金30多亿元,生态产业发展性资金380多亿元,发展了千亿级规模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治理控制沙漠1.1万平方公里,绿化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10.2万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让昔日的不毛之地、荒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经过近30年的艰辛治沙,库布其沙漠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迹象,改良出大规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更大的功劳的是,每年可以阻止上亿吨黄沙侵入黄河。
中国库布其的成功模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9月在纳米比亚召开的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上,把推广库布其经验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全球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平台写入大会报告。
农牧民生活的改善
39岁的孟克达来,1999年从外地返回了家乡。在此之前,他曾当过服务员、放过羊,但这并没有让他摆脱贫困。
2006年,随着库布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孟克达来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开起了小卖铺,并卖起了饺子,后来逐渐游客变多,他开始卖起了羊肉。
如今的孟克达来买了134平方米的新房,并且每年接待游客3000多人,再加上一些旅游项目的收入,他的纯收入一年可达10多万元。
与孟克达来居住不远的巴布有一家自己的饭馆,在旅游区他还有自己的沙漠冲浪项目,并且还养了四五十头牛,每年的收入并不比孟克达来差。
在这片沙漠上生活的人,大多听过一个叫张喜旺的人,一个公益广告,让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在方圆百里成了名人。
“有绿色,就有希望。”这是张喜旺的代言词,也是整个库布其沙漠人的代言词。
张喜旺今年46岁,今年承包了300亩甘草和500亩的沙柳,每年的收入相比黄沙肆虐的时候,翻了好几番。
厌沙、治沙、靠沙,库布其人的生活慢慢在转变,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治沙。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始,亿利集团利用自主研发“平移栽培法”开展甘草套种。
为了确保亿利集团和当地农牧民的合作和利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沙漠土地和种植管护。甘草3年后长成,由亿利集团回购,加工成甘草片、甘草良咽、新甘草苷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截至目前,亿利甘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20多万亩,每亩每年的收益在400-450元,带动了1800多户、5000多人脱贫。
约3000名农牧民把151万亩荒弃沙漠转租给亿利集团,收入5亿多元,人均收入16.6万元。另外有93万亩农牧民承包的沙漠入股亿利,按30%的固定比例分红。这让基本没有产出的沙漠获得的资产性收益使数千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大部分家庭利用这笔收入进行创业,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在沙漠治理中为贫困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先后组建了232个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一人治沙,全家脱贫。此外,直接带动1303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
神奇的“太阳谷”
走进亿利库布其沙漠生态光伏一期310兆瓦项目基地,密密麻麻的光伏发电板出现在视野中,这里被称为沙漠中的“太阳谷”。这个项目总投资约109亿元,治沙面积7.8万亩,完全使用沙漠未利用荒沙地进行建设,每年可发电5.27亿度。
“这个项目的特点是,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即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发热的同时,还在设备中间套种甘草中药材等沙漠经济植物,并养殖绵羊、灰雁等,进行立体化发展。”项目经理田俊庭说,这个项目安排当地贫困户参与种植、养殖和光伏板清洁等工作,带领他们增收致富。因此,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民生效益都较为可观。
“项目完全租用农牧民未利用荒沙地进行建设,既解决了项目用地又实现了农牧民增收。”田俊庭介绍,项目区种植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合作制、农户总承包合作制等扶贫产业化机制,使受益农牧民达1万余人,创造了1700余个就业机会,为当地农牧民增收2945万元。(记者赵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