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一杯奶;
认识一家人;
唱起一首歌;
翻开一本账;
走进一片绿;
共圆一个梦!
穿越70年,遇见内蒙古!7月21日起,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和内蒙古日报社合作的大青山工作室将陆续推出“穿越70”系列微视频,带您一起穿越70年时空阻隔,认识不一样的内蒙古。
本期,我们一起来听听来自内蒙古的这首歌。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每一个人的心里哼着一首歌、每一辆车里飘着一首歌。
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到“天堂”,从“敖包相会”到“月亮之上”,从“鸿雁”到“莫尼山”…… “一首歌”,不论经典还是流行、不论民歌还是通俗歌曲,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在宇宙飞船上,一次又一次地敲响新世纪钟声、一次又一次地描绘着内蒙古的画卷。悠扬的长调、神奇的呼麦,诉说着内蒙古70年发展的故事,“一首歌”陪伴着你我,用自己的韵、根、魂演绎成世人敬仰的经典。
“一首歌”的韵,叫“乌兰牧骑”。1957年6月17日,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60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分别在亚、非、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培养出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目前,全区共有93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其中乌兰牧骑75支,是基层文艺活动的主力军。
“一首歌”的韵伴随着乌兰牧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把欢乐和友谊播种到哪里。
“一首歌”的根,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涌现出长调歌王哈扎布、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参加国际性比赛,并以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夺得了金质奖章的宝音德力格尔、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巴德玛、科尔沁民歌之王查干巴拉等代表性艺术家。
“一首歌”的根在草原上,流淌在草原人民的血液里,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首歌”的魂,在草原那达慕里。每年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如今,那达慕延伸成为草原文化节。已成为内蒙古的文化品牌和一道亮丽风景线。
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文化事业费1.2万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到742万元。 “十二五”时期全区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共计111.46亿元。2016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525亿元,增速达到20%。
“一首歌”生长在内蒙古大地上,它是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它是草原上流淌的河流,它用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旋律传唱着内蒙古繁荣发展的七十载,歌颂着内蒙古创造的历史、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