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内蒙古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促进,立足自身优势,弘扬草原文化,不断提高全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逐渐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贯彻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内蒙古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70年来,内蒙古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以文化强区建设目标统领文化建设全局,重点实施了农村文化建设、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社区文化室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使全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增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出了许多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结合地区实际和文化发展规律,制定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内蒙古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才能为文化建设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保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全体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和精神动力,引领着全体社会成员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共同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精神纽带,起着维系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作用。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事业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70年来,我区文化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重视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深化基层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积极引导人们履行责任义务、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公民责任和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努力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内蒙古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只要牢牢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作用,就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广泛力量,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和民众合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和追求,始终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真正符合和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保障。持续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发展面向大众、依靠大众和服务大众,并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共享者,是内蒙古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的原则。
自治区成立后,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在文化工作方面有许多创举,闻名全国,彰显了内蒙古文化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群众特色。1957年成立的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为基层服务、为农牧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活跃和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被赞誉为“文艺轻骑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内蒙古率先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推进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大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持续提高;在全区边境旗县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把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送到了蒙古包、送到了千家万户,彰显了内蒙古文化工作便民为民的鲜明特色;广播影视、文学创作、音乐舞蹈、群众文艺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反映人民心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内蒙古特色,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滋养、充实着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工作才能有生命之源、力量之源,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内蒙古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文化科学健康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推进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科技方法创新,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和丰厚滋养,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革创新的有机融合,增强自治区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释放文化企业主体的生产活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内蒙古各级文化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工作要求,先后完成了发行、出版、影视和广电网络整合及转企改制等工作,有效释放和活跃了文化生产力。2014年,自治区制定《我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作了全面部署。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内蒙古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文化事业不断走向进步的根本动力。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促进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和实力逐渐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日趋扩大。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还需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能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领域中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文化支撑,带动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内蒙古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原创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市场准入、项目合作并减免税费,鼓励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全区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有了重大变化和完善,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集聚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各盟市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不断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实施“文化+互联网”模式来推动发展文化产业,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的开发利用,推动传统文化事业与农业、工业、信息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以创新打破行业壁垒,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促进,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特色与品牌双赢的发展之路,是内蒙古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实践。
提出并形成系统的草原文化理论体系
自治区成立以来,多民族聚居既是一大特色,更是一大有利发展优势。生活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沉淀至今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发挥着引领各族人民群众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历史积淀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草原文化的产生,是世代繁衍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和民族,在长期积累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草原文化包含三个统一,即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立项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厚成果,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作为内蒙古重要的文化资源,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凝结着前人积极主动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远见、开放包容的眼光、信义为重的胸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直以来,内蒙古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和弘扬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并不断增添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增强其包容性,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系统地梳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全区各族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发展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已蔚然成风,坚定了全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瑰丽色彩。我们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内蒙古文化建设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时代风采。
(作者:马永真 毅松 高晓焘,系内蒙古文化建设70年课题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