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报道云   
旅游拓宽内蒙古人的幸福路
 

  内蒙古草原美景阿拉腾宝音摄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官网

  满洲里套娃景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官网

  响沙湾休闲度假旅游区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中国正北方,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它形似一匹腾飞的骏马,亦似一只展翅的雄鹰,它就是内蒙古。内蒙古这片壮美的土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河湖、温泉、湿地、地质奇观、中俄蒙口岸、历史民俗文化等,内蒙古有着您难以想象的无尽美景……

  加速提挡升级

  八月的内蒙古,风光旖旎,正是旅游旺季。绿色草原一望无际、浩瀚沙漠壮阔神奇,风景如画,游客宛如行走在壮美画卷中。

  记得十年前,记者第一次去内蒙古采访,旅游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方式以观光为主,休闲度假方式不足,交通住宿等设施落后,很少有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景点品牌。可是近一两年记者再去内蒙古时,发现这里旅游的变化太大了,响沙湾休闲度假旅游区、克什克腾旅游区、额济纳胡杨林旅游区、阿尔山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孝庄园文化旅游区、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中俄边境旅游区……这些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样,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体验舒适,打破了记者对内蒙古旅游的固有观念。

  70年来,内蒙古旅游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由单纯外事接待向综合性产业转变,由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转变,由旅游资源大区向世界旅游目的地迈进的转变。内蒙古旅游业提挡升级逐步壮大,总收入从2012年的1128亿元,占GDP比重7.1%,达到2016年旅游业总收入2714.7亿元,占GDP比重14.28%。

  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只是在草原上开设蒙古包和游览草原,表演摔跤、赛马、射箭、文艺演出、骑骆驼等项目;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旅游业规模开始扩大,形成了两条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路。2000年以后,旅游业步入高质量、大纵深、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内蒙古以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区(点)为支点,以壮美自然风光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内涵,以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线路为支撑,串联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温泉、地质奇观、文化古迹和边境口岸的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新名片,北疆天路、冰雪天路、跨境旅游线路等品牌效应显著。

  全域旅游发力

  “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内蒙古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对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新定位。

  内蒙古今年开始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更加注重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满洲里中俄边境旅游区深入挖掘中国红色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精粹;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提升开发质量,让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到多样化、多层次的民族文化;呼伦贝尔突出绿色草原、兴安林海、蒙元文化三大特色,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万里茶道旅游线路。

  “全域旅游”如今已成为内蒙古的热词。时下的全域旅游,时时、处处、人人皆为旅游环境的一部分。

  行驶在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孝庄园是风景,大青沟是风景,路也是风景;走在黄花沟旅游区,天蓝如洗,牛羊成群,心也跟着“辽阔”;坐在韩呼格吉乐图经营的牧家乐的蒙古包里,热腾腾的手把肉端上来,不用筷子直接上手。

  在内蒙古,431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让您赏尽人间“蒙味”,337家A级旅游景区让您饱览北国壮景,966家旅行社、319家星级饭店、35家旅游运输企业为您提供最温馨的服务,414家旅游商品销售企业让您满载而归……在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的背景下,内蒙古旅游业正成燎原之势,加快构建“一业兴、百业旺”的大旅游格局。

  推开几十年前建的板夹泥房,饱餐一顿猪肉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夜晚坐在炕桌上喝酒唠嗑,睡睡大火炕,听林间风声,仿佛回到大自然怀抱……近几年,到阿尔山市白狼镇,体验林区风情的游客越来越多。

  白狼镇上大多是原来的林业职工。国家的禁伐政策让全镇群众开始了新生活。放下斧头,路在何方?因林而建,也要因林而兴。要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白狼镇瞄准广袤林海发展起林业旅游。砍树人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冰天雪地的导游、绿色食品的推介员。“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全村95户人家,有18家“林家乐”。

  旅游扶贫致富

  内蒙古旅游的飞速发展不仅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更为内蒙古百姓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年来,自治区旅发委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保障和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额尔古纳市的蒙兀室韦苏木在旅游扶贫政策引导下,乡村牧区旅游经营户年平均收入10-12万元,骑马游经营户年平均收入4万元,农牧民年平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发展拉动了宾馆、酒店、旅游商品销售产业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室韦村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朝鲜民族乡东光村从一个穷困的小山村发展成为集民俗表演、美食、购物、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民俗旅游小镇。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占东光村总户数的33%,有20家特色家庭游旅游户、3家宾馆、1家泡菜加工体验学校、4家旅游纪念品店。

  曾经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如今变了模样。东壕赖村村民姚四宏说:“我们村原来种大田,靠天吃饭,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环境好了,营生也多了,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

  东壕赖村党支部书记乔屹基说:“在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开办了农家乐‘富民山庄’,规划每年接待3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利润420万元。目前,这个项目吸纳本地村民、民间艺人等3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社会相关产业就业1500人左右。”

  在草原上发展牧家乐,在大兴安岭发展林家乐,在黄河岸边发展渔家乐,在河套平原等农区发展农家乐。目前,内蒙古共有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9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4317家。2016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09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区乡村旅游农牧民直接从业15万人,并带动60多万人实现间接从业,全区57个国贫、区贫旗县的294个村的近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占2016年全区脱贫人口总数的14.6%。

  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11日第12版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交通标识点亮黑夜 夜间出行更方便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数据基地投入运营
剪纸摄影作品展现赛罕区群众美好生活
蒙古娃的草原情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各族各界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
• 俞正声观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赞歌》
• 中央代表团向内蒙古赠送习近平总书记题词的贺匾
• 力量,在新征程上汇聚——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
• 刘延东率中央代表团二分团赴赤峰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 孙春兰率中央代表团三分团在乌海看望各族干部群众
• 俞正声慰问内蒙古军区指战员、武警内蒙古总队官兵、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官兵并会见政法干警代表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