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当地群众种植的沙柳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对防沙固沙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7月27日摄)。
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7月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连振 摄
在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沙漠节水农业示范园区,节水滴灌设备在为沙漠作物浇水(2013年9月14日摄)。
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绿化过程中,引用国际先进滴灌设备和先进管理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沙漠节水农业示范园区。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7月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康文魁 摄
一家企业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的种质资源库里,接骨木等植物长势良好(2015年7月27日摄)。
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7月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连振 摄
间濑弘树把准备栽种的小树苗浸泡在恩格贝的一个水库里(2012年8月25日摄)。
间濑弘树来自日本名古屋,2004年开始到中国种树治沙。自2007年搬到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恩格贝后,他和另外两名日本志愿者田边英典和田边美穗子每年接待约30批、500多人次的日本治沙志愿者,每年新种树苗1万5千多棵,并负责维护大片的沙漠生态林。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7月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谢秀栋 摄
一条高速公路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生态防护林带穿过(7月28日摄)。
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7月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 陈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