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专题  >  观点 声音   
强化荒漠化防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新闻网  17-09-05 16:23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刘拓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要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安全,而且蚕食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劣化地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心腹之患,是生态文明的大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着力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

  一、建设生态文明,防治荒漠化是必由之路

  荒漠化是各种自然、生物、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生态文明相悖。

  (一)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加剧人口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在我国,潜在荒漠化发生的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面积为33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4.6%。其中已发生荒漠化的面积为262.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我国荒漠化发生率为80.6%,远高于全球69%的平均水平数。荒漠化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农牧业产量低而不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地有机质5590万吨,相当于2.685亿吨化肥,因荒漠化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据专题调查,我国川西北阿坝州近5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5500公顷,甘肃省民勤县在前10年里,因沙化使得2万多农牧民被迫迁移到他乡。在一个耕地仅为世界7%,而人口为世界22%的国度里,土地资源因荒漠化而严重退化,不加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二)荒漠化恶化生存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据统计,我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受风沙危害,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致使下游许多地方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逐渐抬高,成为让人心悸的地上悬河。荒漠化导致旱灾、水灾、沙灾、虫灾、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民丰、皮山、策勒等,近40年来县城几次搬家。有的农民因风沙埋房舍一生被迫搬家三四次。某地因沙尘暴频发,50岁以上人群中尘肺病发病率为85%。2006年的一场沙尘暴,北京一夜之间降尘量达30万吨。在临近北京的河北丰宁县小坝子乡,一位农户居住的房舍建设不到20年,流沙埋至房顶,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中见此情景,饱含深情地说:“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

  (三)荒漠化危及生态安全,加剧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有专家研究认为,我国生态承载力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在我国主要荒漠化分布地区,其生态承载力更低。荒漠化致使植被退化,土壤沙化、退化、碱化,生态资源难以维系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按联合国确定的标准,我国一些荒漠化地区生态承载能力只及所需求的1/10-1/20,严重制约和威胁经济发展。1996年5月29日,甘肃河西走廊的一场强沙尘暴造成某市棉花受灾面积5717万公顷,440万公顷绝收。一大型水坝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因泥沙为患现仅用30年就基本废弃。

  (四)荒漠化影响文明进程,是社会进步的重大障碍。历史上因荒漠化导致文明衰退乃至消亡的例子比比皆是。现今的伊拉克,曾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著名的巴比伦两河流域文明发源地。由于无休止的垦荒、过度放牧、恶意砍伐森林等破坏行为,这片沃土最终沦为风沙四起的贫瘠之地,2000年前漫漫黄沙使古老美丽的巴比伦王国销声匿迹。古埃及文明也是由于尼罗河上森林不断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使土地退化,荒漠化日益加剧,昔日的地中海粮仓现已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我国,荒漠化导致了一大批古代文明的消失,楼兰古城、西夏黑城也只能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怀古中显现其雄姿。1000年前,在西域于阗有一个叫曷劳落迦的城邦,人民安居乐业。一夜之间,一场凶猛的沙雨伴随着狂风从天而降,顷刻之间就湮灭了这座古老的城邦。罗布泊在蒙语中是“汇入多水之湖”的意思,历史上曾拥有2万平方公里水面,绿洲点缀,一派生机盎然,但由于过度屯垦,水源耗尽,于上世纪70年代干涸,极度荒漠化使之变成死亡之海。

  历史和现实无不表明,荒漠化是人类生存之害,社会发展之祸,生态文明之敌。有效防治,则社会兴盛;任其发展,则文明衰退。

  二、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重大防治举措,取得了“整体得到初步遏制”的重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关数据分析表明,荒漠化防治投入与产出比大约为1:5-1:10,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比例可达25%以上。但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我国仍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发生率最高的国家。荒漠化占国土面积的27.33%,土地沙化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03%。按照目前的沙化治理规模和推进速度,与土地沙化的速率相比,要完成我国可治理和必须治理沙化面积的治理至少需要300年。

  二是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重经济、轻生态的思想,导致滥垦、滥牧、滥樵采、滥用水资源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一些地区由于盲目的经济开发活动,仍在不断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导致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不顾生态无序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地方打着土地占补平衡的幌子,把“补”的目光盯住沙区,导致土地再度沙化的现象还较严重。一些工矿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无序开发,为了规避审批,化整为零地开发项目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全球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全球变化导致干旱加剧、土地沙化加重。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是一个不争事实。有专家研究表明,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倍,气候变化加剧,将导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17%。

  五是防治措施乏力。表现在投资严重不足、法制不健全、机制不活、土地荒漠化消长监督乏力、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仍很突出,致使荒漠化防治仍属于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短板。

  三、防治荒漠化,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工作全局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全局。

  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作用。加快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严格禁止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乱开发等破坏荒漠生态系统的活动,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行为,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

  二要因地制宜,实施荒漠生态系统建设。在防治荒漠化问题上,过分强调自然修复作用的“无为而治”和过分强调人工建设作用的“人为主宰”这两种观点都要避免。在目前情况下,一要补旧账,人类经过长期的破坏,对自然负债太多;二要还新账,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严重超过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不加快建设,不实行人工促进恢复,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永远欠账,还是不能协调发展,要协调发展惟有加强人工促进,故此,应突出人工促进恢复的作用。这里最重要的是,尊重自然生态法则,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坚持宜荒则荒、宜治则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搞好总体谋划布局,采取多管齐下策略,实行综合治理。

  三要运用物质利益驱动原则,激发全社会荒漠化防治的原动力。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机制体制,实行投资者得其利、治理者受其益,真正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到治理工作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治理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通过产权、金融、税费、投资等杠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投入防治荒漠化,使生态优、民众富。

  四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着力提高荒漠化防治成效。要大力鼓励有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研究,针对关键疑难技术问题开展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现有科研成果的集成、组装和加工,加快防沙治沙实用技术研发,促进防沙治沙科研成果转化、升级。建立防沙治沙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科研人员深入防沙治沙一线,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尤其是农牧民培训,提高沙区广大劳动者素质,使防治技术在基层群众中扎得根、用得上、使得起、能见效。五要按照防沙治沙法的要求,推行地方各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荒漠化防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要按照法律规定,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理。《防沙治沙法》规定,防沙治沙的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因此,要建立严格的防沙治沙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优土有责、劣土受罚。要建立健全防沙治沙考核机制和土地沙化问责办法,使沙化土地防治责任和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作者系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上演
全区优秀小戏小品展演首府开演
桑格尔读秒进球 呼和浩特队主场战平
【现场】骏马奔驰备战比赛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的通报
• 公安部通令嘉奖内蒙古公安机关圆满完成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安保任务
• 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会议召开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群团改革工作 李纪恒主持
• 李纪恒:坚定不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推动包头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李纪恒: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到实处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 老西营子村考古惊现陶刻符号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