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刚从呼和浩特回来的巴林右旗乌兰牧骑队长萨仁高娃,正忙着召集大家商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文艺演出事宜。“全区‘十佳乌兰牧骑’是对我们集体的再一次肯定,而‘优秀乌兰牧骑队长’是对我个人的鼓励,今后只有把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好,才能无愧于这份荣誉。”萨仁高娃说。
“那时爷爷家有个收音机,每次播放好听的歌曲,我就跟着节奏跳起舞来。街里的小剧场,一有演出我就会跑过去看,还常常偷偷跟着父亲去观看乌兰牧骑的节目。”萨仁高娃回忆起与乌兰牧骑的渊源如是说。1984年,在她初三那年,乌兰牧骑来到大板一中招收队员,萨仁高娃毫不犹豫地报名了。3个月的培训期,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每天早晨6点准时到达培训地点,练习1个小时再回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又赶回去练1个小时再回家。每个舞蹈动作,她只要看上两三遍就学会;因为喜欢和热爱,她也从未觉得累,不管跌倒多少次,也未喊过一句疼。最终,萨仁高娃从30几个人中脱颖而出被招入乌兰牧骑。
1985年至1987年,萨仁高娃跟着队伍跑遍了巴林右旗的所有苏木乡镇,也渐渐从1名新手成长为骨干演员。
“乌兰牧骑的老队长巴达玛老师是国家一级舞蹈编导,她为我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她每天都会给我们讲解、演示舞蹈动作。有时候半夜编完舞蹈叫醒我,让我演示给她看。恰恰是这种沟通,让我懂得编导的不容易和编舞的乐趣。”萨仁高娃说。
1996年,萨仁高娃参加了自治区乌兰牧骑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蒙古族民间舞蹈,并跟著名舞蹈家查干朝鲁学习了一些编舞的方式方法。从此她便萌生了编创舞蹈的想法。“那两年,队里好多人都走穴挣钱去了,走穴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我们半年的工资。为了自己的乌兰牧骑之梦,我坚持留了下来,我相信只有静下心,才能创作出精品。” 1997年萨仁高娃和队员们自编自演的《西拉沐沦情》,代表赤峰市参加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乌兰牧骑成立40周年演出,并被评为自治区“十佳乌兰牧骑”。当年8月又进京参加全国先进乌兰牧骑汇演,获得“全国先进乌兰牧骑”称号。
为提高队员各方面的能力,2001年开始,萨仁高娃带领队员们去各地观看比赛,学习他人的优秀作品。“之前我们乌兰牧骑只跳自己的舞,别人的舞蹈都不跳,包括顶碗舞、筷子舞等,这样是不行的。1996年培训回来后,我就让队员们试着学习顶碗舞、筷子舞等。”如何利用别人的东西创作自己的作品?萨仁高娃决定编创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顶碗舞。2005年,她把蒙古族古代宫廷宴舞的服装造型与顶碗的舞蹈技巧相结合,编创出舞蹈《巴林蒙古女性》,用快慢结合的动作,体现了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气质。同年,在贵阳花溪举办的第五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上,《巴林蒙古女性》一举夺得民族民间舞铜奖;在2015年四川凉山举办的“荷花奖”大赛中,《巴林·德布斯乐》又一次荣获第十届中国舞蹈民族民间舞十佳作品。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有时候一首歌、一个故事中也能找到一部舞蹈的题材。”萨仁高娃说。32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群舞演员到现在的国家二级编导,她创作出的一部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市级的荣誉。《心中的圣光》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永远的乌兰牧骑》荣获“萨日纳”舞蹈奖;《绿野情缘》荣获第七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表演金奖。
谈到今后的工作,萨仁高娃说:“作为一名乌兰牧骑工作人员,我会继续努力编创出更多的优秀节目,让乌兰牧骑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 王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