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几年,觉得生活彻底没指望了,男人跑了,孩子上学,我每年守着家里那两三亩庄稼地,握着靠种玉米谷子赚来的3000块钱,真觉得活不下去了。”刑彩梅是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上湾子村的农民,生活的窘迫,让她看不到一点儿希望。
2016年初,刑彩梅在贫困识别中被确认为贫困户。不久,她家里来了干部“亲戚”。
“帮扶干部了解到我家的情况,三天两头往家里跑,给我很多脱贫建议。在他们的鼓励下,去年我借了3万块钱,在自家地上扣了两个冷棚,种硬果番茄。”令刑彩梅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冷棚,竟让自己一年赚了4万多,借的钱还上了,剩下的也比往年的收入高出几倍。
“第一桶金”激活了刑彩梅的致富头脑,也坚定了她的小康信心。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年前她租下别人的地,打算再扣两个棚。“按照去年的价钱,今年我能纯赚8万元。”从没见过这么多钱的刑彩梅笑得很开心。
在锦山镇,像刑彩梅这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脱贫的农民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全镇自主发展产业贫困人口1384人,享受到了968万元的产业发展金。
“近年来,锦山镇通过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专业合作社拉动等方式,不断推进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有了更多保障,也推动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扶贫的转变。”锦山镇党委副书记郭亚军表示。
“我才40多岁,幸福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有了自己的产业,苦尽甘来的刑彩梅,腰板挺直了,干劲更足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