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宁城县一垦中乡沙巴日台村,上千座大棚鳞次栉比排向远方,一辆辆大卡车停靠在盛丰蔬菜专业合作社门前,农民们正忙着往车上装尖椒。走进张振金家的大棚,嫩绿的尖椒挂在枝头,生机勃勃,满棚春色。
今年48岁的张振金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干活一边说:“我就大年三十和初一休息了两天,今年尖椒行情好,不出村就能卖上好价钱,辛苦一些也值了。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尖椒的口感比南方的好,有一股香甜味儿,价格跟南方尖椒差不多,所以特别受欢迎。”
“我们只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对付蔬菜的病虫害,即便少量使用农药,也严格做到低残留,确保100%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蔬菜标准。”张振金介绍。
2000年,张振金从妹妹那里了解到建大棚种蔬菜致富的事儿,便萌生了建大棚的想法。“当年干旱,地里几乎没什么收成,我想不如建大棚,最坏的结果就是赚不到钱,那也比土地撂荒强。”张振金打定了主意,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号召发展设施农业,带头建了2座简易塑料大棚试种尖椒,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尖椒一上市,本地的经销商就纷纷到村里购买尖椒。由于宁城尖椒价格实惠,口感好,逐渐得到了市场认可。年底,这2座大棚的纯收入达到1.3万元。
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开始动员左邻右舍一起建棚,给大家讲前景、讲政策。尖椒生意做得红火,第一批种尖椒的人尝到了甜头,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张振金说,种了10多年尖椒,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棚里前后来了6批贩买尖椒的经销商,出价一个比一个高。他那时就想,要好好规划,扩大种植规模,让宁城的尖椒走出赤峰,走上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餐桌。
2008年,张振金建立了盛丰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大家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旺季时日交易蔬菜8万余斤,日交易额近20万元。张振金自家的设施农业规模已发展到1200延长米,年纯收入40余万元。“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不仅提供资金补助,还帮忙协调贷款、请专家,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张振金说。
“蔬菜合作社集中使用土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了更大的效益。”一肯中乡党委书记白景利说,目前,全乡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8万亩,还建起了尖椒、茄子两处万亩设施农业园,“宁城尖椒”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宁城县设施蔬菜的金字招牌。农民建设标准化大棚,政府每100延长米补助近2万元。同时,采用“党总支+合作社+党小组+党员能人”的方式,政府出资建大棚,为74户284名贫困人口建立了扶贫产业园区,实现了稳定脱贫。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张振金放下手里的活儿,急忙往村口赶。“我女儿张春燕现在湖北定居,已经三四年没回来过年了,村里变化太大,怕她认不得路呢。”
村口,平坦笔直的水泥路伸向远方,两侧是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一幅幅生动的墙体彩绘映入眼帘,家家户户的房子被红灯笼、对联装点得喜气洋洋。
“爸,村里变化真大,路修好了,回家太方便了!”见到父亲,张春燕兴奋地说。
“那还用说,你在外面安心工作,不用为家里操心,咱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张振金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