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内蒙古报道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外出务工走到哪儿 政府服务就跟到哪儿
内蒙古新闻网  18-02-27 22:2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农历腊月二十七,呼和浩特市依旧寒风料峭,已是中午12点多了,可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红山口的一条小巷里的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呼市第三党支部办公室依旧是人头攒动。几位老人正在排队准备缴纳今年的农合医保费。

  “以前我交费,还得回商都县七台镇,这来回的路费、盘缠费用就得花300元左右,关键还耽误时间,回去一趟也不一定能把事儿办完;现在就在这家门口,对我们这些腿脚不利落的老年人来说,真是太方便了!”闫翠花老人发自肺腑地说。

  乌兰察布市是劳务输出大市,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举家搬迁涌入呼、包两地,据统计,目前乌兰察布市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长期在呼和浩特、包头工作生活的约有63万人。由于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社保关系全在原户籍地,每年参保、缴费、年检、报销等需多次往返原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加重了群众的负担。长期以来,他们都处在“输出地管不了、输入地管不着”的“真空”地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乌兰察布市于2013年成立了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下设综合科、党建科、社保科、医保科、就业科、基金科、财务科、信访科、民政服务科9个科室及呼市、包头、北京3个服务中心。

  根据市委、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诉求,该中心提出了“进的来、有人管、稳得住、过得好”的口号,在该市组织部的帮助及大力支持下,2014年成立了外出务工服务中心临时党委,2016年8月经市委组织部批复成立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党委。几年来,该中心“以党建引领服务,以服务促进党建”作为主题,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该市的各项惠民政策,以支部为阵地,就地就近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登记建档,城乡离退休人员年检、续保、缴费,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报销,下岗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续保,推荐就业、技能培训、维权指导,困难家庭大学生助学贷款等16项服务,让“真空”地带不真空,处处充满党的温暖。

  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分散在呼市城郊结合部,茫茫人海怎么找?“刚开始真是犹如大海捞针,无从下手。我们发表了官方声明,基本没有效果,机关工作的那一套放在这里根本不管用。后来就从根上找,回到乌兰察布市,访遍全市每一个村,向村干部及他们的亲朋好友了解登记相关信息。之后,再深入呼市一些乌兰察布籍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居住区走访登记。当初很多人不了解我们的工作,很不配合。有一些人甚至连大门也不给开,我们就站在门外给他们讲。当然,更多人是开明的,也很积极、配合。”乌兰察布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主任耿晓东回忆起工作初期的艰辛,感慨地说,“后期,我们选了一些外出打工多年,有文化、有威信的老党员作为我们的劳动保障协理员,通过亲戚关系、地域关系进行摸底调查、宣传。”

  耿晓东说,过去,乌兰察布市在呼、包两市打工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时还相互拆台挤压,甚至还大打出手。针对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我们以农牧民工党支部牵头,积极探索组织行业协会,引导农牧民工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就业和工资谈判的话语权。目前,已初步组建了大棚蔬菜种植协会、家政服务协会、电焊协会,3个协会总人数达到了2400多人。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呼市农牧民工第十党支部。办公室里正好有两位电焊协会的成员。“我自从加入协会后,生活有了大改观,以前每天赚十几块钱,现在每天赚几百元,还娶了老婆。去年因为我们都有《焊工技能初级证书》《安全生产职业资格证书》,还组织协会的兄弟们参与了‘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主会场’等重大工程的电焊装修。”43岁的杨守恩腼腆地说。

  第十党支部书记张利平介绍,之前这些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都是靠自己摸索学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依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从课程设置、考试鉴定的程序等实际出发,制定了一套适合他们的培训模式,并开通农牧民工培训绿色通道,让他们考取证书,顺利实现就业。

  采访结束了,但张利平他们已集聚了10多位农民工党员,只见他们都拿着笔记本,又匆匆走进会议室,参加下午的民主会议,那脸上的自信、满足犹如一缕春风,让人不由地为他们点赞!(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皇甫美鲜 实习记者:张舒君)

[责任编辑 李慧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民俗文化闹新春
春节​游园赏美景
春节与中华扶危济困文化
内蒙古呼和浩特:足球伴我度寒假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谢璐,你去哪了?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杨晶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的处理决定
•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李琪林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 失联女孩谢璐遇害 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 关注失联女孩谢璐:警民联动,全城接力搜寻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发生3.7级地震
• 赤峰市敖汉旗发生3.5级地震
专题推荐
【专题】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领航新征程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 2018年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