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利比里亚《新闻报》记者:我们知道,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去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非洲国家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着相似的挑战。请问,内蒙古在防治荒漠化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和非洲国家分享?能提供哪些防治沙漠化和保护环境的成功范例?
龚明珠代表: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殷切嘱托,持续加大荒漠化治理,着力推进生态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力量。
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些有效做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结合鄂尔多斯市的实际,举三个案例。一个是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的案例。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在生态恶化区实行全年禁牧,其余地区实行4到6个月的休牧。从2005年开始,我们又在生态脆弱区域大规模转移农牧民,通过人的主动退出,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目前,累计转移农牧民40多万人;第二个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治沙的案例。我们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企业和个人。比如,我市的亿利集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治理库布齐沙漠,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治沙模式,发明了100多项治沙技术。伊泰集团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建设的碳汇林、东达集团的林沙产业,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市的农民殷玉珍,从1985年就开始承包沙地、治沙造林,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造林7万多亩。在她的带动下,周围群众也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目前我市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第三个是产业化治沙的案例。通过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光伏发电、沙漠旅游等,促进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我市在库布齐沙漠实施了31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5亿度,实现治沙2万亩,同时带动当地300多户农牧民户均增收3万多元。
下一步,内蒙古将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有哪些优势?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于立新代表: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有五方面的突出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国土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横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毗邻8个省区,承东启西、南联北开,是我国东南沿海、京津冀等经济腹地“北上西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
口岸优势明显。内蒙古与蒙古国、俄罗斯边境线总长4261公里,沿边分布着19个旗县(区),拥有18个对外开放口岸,口岸通关能力在全国边境陆路口岸中处于领先水平。
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大力支持内蒙古向北开放,先后赋予了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满洲里综合保税区、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特殊区域的开发开放政策。
经济互补性较强。内蒙古与蒙俄在资源、产业、技术、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内蒙古在利用对内对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走出去、引进来”的服务基地、进出口资源加工基地、国际物流基地、跨境文化旅游基地、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平台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人文交流密切。内蒙古与蒙古国缔结了16对友好地区关系,与俄罗斯缔结了10对友好地区关系,为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区内有55所学校接收蒙、俄留学生,收治蒙、俄患者年均超过1万人次。经贸交流逐步深化。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我认为,内蒙古要发挥好四方面作用。一是窗口作用。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内蒙古要“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支点作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既是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合作的重要通道,也是联通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桥梁。内蒙古无疑会成为撬动两端的最重要支点;三是枢纽作用。通过加强与蒙俄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境内外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电力、信息等网络体系,发挥满洲里、二连浩特作为东线和中线中欧班列运输要道的带动作用,中蒙俄之间以及与欧亚之间的交流交往将更加便利;四是平台作用。内蒙古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最前沿的节点地区,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区域交往基础,将为国内各地区加强与蒙俄交流合作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平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江戴宏杨凡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