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4年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豪迈征程已然开启。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阳光洒满大草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内蒙古正在全力奔跑,逐梦前行!
脱贫之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习近平
2017年内蒙古实现减贫20万人,1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减少深度贫困人口6.64万人。从2013年至2017年,内蒙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57万减少到37.8万,累计减少119.2万,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2.6%以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39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贫困旗县,409名盟市级领导、1852名县处级干部联系贫困苏木乡镇和贫困嘎查村,7239个驻村工作队、近4万名驻村干部奋战在攻坚一线。
2013至2017年,全区四级财政扶贫资金共投入291亿元,金融扶贫资金投入459.4亿元,社会资金投入144.1亿元,各项投入累计达到1185亿元。年均约237亿元的投入,为攻坚之战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补给。
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还有3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越往后越是深度贫困,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内蒙古初心不改,决心不变:聚焦深度贫困,提高脱贫质量,2018年计划减贫20万人,9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面对历史性的考题,面对人民的深切期盼,内蒙古信念坚定、一往无前,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安居之役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阿尔山,在伊尔施镇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他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让阿尔山林业职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10多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25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棚户区改造,成为又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
非常之役,需要非常之力。在棚户区改造这项宏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面前,内蒙古持续发力、痴心不改,强力推进!
每年年初,自治区政府都要与各盟市签订年度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及时分解改造任务。各盟市随即层层分解,落实到位。
内蒙古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补助资金,积极推进融资以及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因城施策推进货币化安置,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措并举,确保了棚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过去的5年,内蒙古累计为217.6万户城乡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
保障之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习近平
“总书记的手很大,很温暖,我俩握手时,感觉热乎乎的。”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情景,“模拟家庭”妈妈景凤英依旧激动不已。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在这里入住的儿童。他动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传递出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牵挂。内蒙古牢记嘱托,全力出击,守好民生底线,提升民生温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2017年,全区各级人社部门共帮助5.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找到了工作,帮助5.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和417户“零就业”家庭中的427人实现了就业,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不仅仅是就业。教育、医疗同样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内蒙古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两个数字,传递出内蒙古执政理念中厚重的民生分量:2017年,自治区本级压缩一般性支出10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江新辉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编辑:李珍 哈丽琴
资料:程英军 于涛 海立艳
统筹:郝斌 黄永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