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聚落的“城市规划”
或森林之中。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发展,人类开始择地挖穴,搭建房屋,并逐渐聚居,形成聚落。从哈民聚落发掘出的80多座房屋遗址来看,不难发现,5000多年前的哈民人就已经拥有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能力。哈民聚落的空间布局规整,属于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态。
哈民遗址房屋居址平面成排或成组分布,方向统一,一般呈东北—西南走向,门道朝向一致,为东南方向,排列比较整齐,面积多在10—40平方米之间。
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凸”字形,穴壁斜直、光滑,因经过烧烤,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居住面平整光滑,质地坚硬,局部呈烧烤痕迹。房址内多有长方形门道和圆形灶坑,灶内含有大量的草木灰及烧过的动物骨骼残块。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十几座房屋因经过火烧,竟然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房屋顶部的木质构架遗迹,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形态和建造模式,这在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其中F32号房址是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根据清理出的木质构架痕迹的结构和形态,基本上可以复原房屋顶部的原始状态由梁、柱、檩、椽相结捆绑、咬合而成,梁位于房址中部,四角由承重柱支撑,檩子搭在主梁上,一端接地,一端聚向中间,檩子之间等距铺设椽子。这一发现为复原史前房屋的建筑方式及结构,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
哈民人的城建规划能力还体现在房址区之外的环壕上。哈民遗址发现了2条环壕,环壕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御。哈民遗址被相距约5米的内外两条环壕围裹起来,北区环壕约为东西长350米,南北长270米,深约2米,呈椭圆形封闭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其他聚落的进攻和侵扰,也可以抵御大型野兽的侵袭。
似乎可以想象,哈民先民曾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天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他们自己亲手建造的聚落,给了他们幸福的保障。然而,不知何时,这座聚落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从此在荒野沙沼之下静静沉睡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