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酷炫的巨幕影厅;从收音机中收听戏曲,到现场聆听音乐剧;从一书难求,到推广全民阅读;从专业演出,到百姓大舞台……改革开放40年,阿拉善盟通过建设一流的文化场所、开展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家人围坐成一圈,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这是定格在1994年,刘桂荣一家的欢乐时光。“现在电视节目多得都数不清,可以用手机看电子书,可以听书,闲暇时光还可以去音乐厅看演出,去广场健身……”今年79岁的刘桂荣说,“40年前,谁会想到生活会这样丰富多彩。”
如今,全盟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个,群艺馆(文化馆)4个,国有博物馆14家,民营博物馆1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盟旗文化场馆年举办各类活动不少于400场次,参与群众超过70万人次;盟民族歌舞团、三旗乌兰牧骑“一团三队”年开展各类演出不少于300场次,受益群众超过30万人次;金色胡杨音乐厅年举办和引进高端文艺演出40场左右,吸引观众2万余人次;全盟11支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放映队年深入基层放映数字电影2300余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数字影院4个,年均票房收入近100万元。
全盟30个苏木镇、198个嘎查村已实现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草原书屋192个、数字书屋152个;实施微波数字化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等文化固边工程,全盟微波线路总长达到2281.6公里,居全区之首;全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45%和99.06%。盟、旗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阿拉善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是漠西卫拉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三大部落文化融合之地,是一代宗师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之地,是蒙藏文及古梵文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阿旺丹德尔的故乡,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英雄世代生活的家园……在打造硬件的同时,我盟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出一批特色浓郁、主题突出、内容精彩的文化节目——《阿拉腾陶来》《巴丹吉林之夜》《东风呼啸起》等一大批民族歌舞剧和话剧的问世,让前来阿拉善旅游的中外游客一饱眼福;“阿旺丹德尔杯”“苍天的驼羔”“奶祭杯”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诗歌大赛,为民族诗歌发展增添了动力,保护和传承了一大批国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系列精心策划、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在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的同时,更为“苍天般的阿拉善”扬名气、聚人气,提高阿拉善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阿拉善盟文化系统加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自有师资力量,制定全年免费开放的项目,课程涵盖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器乐、摄影、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零门槛、全公益、专业级别的免费艺术培训班,全面提升了我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让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生活已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周末看场演出,新年听场音乐会,每周三去参加图书馆的文化沙龙……阿拉善为百姓打造“不落幕”的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正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看到,奋进中的阿拉善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各层面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建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创造活力迸发、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强盟,让驼乡百姓共享文化建设成果。(闫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