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赤峰人革新思路、积极进取,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谱写出乡村振兴的赤峰篇章。
产业振兴:乡村发展现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赤峰市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现代产业,在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经营集约上下足功夫,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乡村旅游等融合业态,走出了一条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特色之路。
按照“一县一特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沟一景”“一家一艺”的发展理念,赤峰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将其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新引擎和产业振兴新平台。2017年,赤峰市接待游客163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6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1万人次、旅游收入13.1亿元。如今,已形成种植业、养殖业、电商超市、旅游农家乐、光伏发电产业和手工艺加工产业六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态宜居:赤峰人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如何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赤峰市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挑战。在经济建设中,赤峰市统筹推进农村牧区生态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治理农牧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大力整治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建设成为绿色大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赤峰市将林业建设与保护融入乡村振兴,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宜居环境。2017年,完成营造林110.24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37.7万亩、退耕还林12.28万亩。全市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活动,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赤峰市成为环境优美、绿色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风文明:农民展现精神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赤峰市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精神,将乡村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突破口,以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提振农牧民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信心,推进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行动。
乡风文明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移风易俗。赤峰市将村规民约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建立红白理事会1474个,制定村规民约2353条,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遵守,打破陈规陋习。将宣传教育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先导,建立基层道德讲堂1420个,组建嘎查(村)文艺演出队1970支,整治不良社会风气公益广告3722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覆盖率达到80%以上。将开展实践活动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主线,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深入开展了“乡风文明大行动”“文明先行、环境先行、文化先行”“弘扬‘六德’文化”等活动,培树典型,让人人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
乡村善治:乡村治理新探索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赤峰市在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保障全市乡村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以实施“北疆先锋”工程为抓手,赤峰市大力推进“富民党建”,抓党建促振兴,健全和创新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牧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等举措深入人心。宁城县积极探索实施“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监督”议事规程,全程接受村民监督,有效推动农村基层惩防体系建设。2008年以来,该县310个村按“四议三公开两报告一监督”议事规程共提议表决村重大事项328项,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通过285项、未通过26项,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查修订的17项,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生活富裕:脱贫攻坚新目标
林西县彻底摘掉国贫县“帽子”,让各旗县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为赤峰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信心。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主体是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2018年8月10日,林西县在自治区率先退出国贫县,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9年,赤峰市计划投入资金100亿元以上,确保剩余5.3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所有贫困旗县脱贫摘帽。
在1月份召开的全市两会上,赤峰市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三农三牧’工作新境界”作为2019年全市重点工作,这不仅为赤峰市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振了信心、增添了动力。如今,走在赤峰乡村,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幸福的笑脸,每一个人对乡村振兴都充满了希望。( 记者王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