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40年沙地造林6万亩 贾道尔计:守护好这片绿色
内蒙古新闻网  19-02-24 19:0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梅刚)40年前的鄂尔多斯市霍洛林场,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满山环绕着杨柴、沙蒿、油松等6万多亩植物,即使是初春时节,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绿色气息,成为防风护沙先锋,造福一方百姓。

  这片绿色的建造者就有60岁的贾道尔计,已护林40年,与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依然坚守在护林岗位上。

  “我是一个普通的护林员,我的工作就是造林护林。”贾道尔计小时候在沙地里玩时,没草也没树,羊都没法放,现在树长得满满的,到处都是绿绿的。

  霍洛林场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这里曾经水草丰美,上世纪中叶,由于人为过度开发和超载放牧,出现了沙进人退、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1978年,伊金霍洛旗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旗县,当地开展了大规模治沙造林活动。次年,贾道尔计被分配到霍洛林场工作,种了6年沙柳。

  “那时一次背六七捆沙柳,一次100多斤,二三米一棵的沙柳,一天来回走十多趟。”长年累月在沙地里赤脚行走,贾道尔计的脚掌留下一层厚厚的老茧。

  通常,沙地里先种植沙柳把沙固定,再种植防护林。霍洛林场的树种以樟子松为主,但贾道尔计所在的作业区环境恶劣,更适合沙地柏的生长。沙地柏一旦成活后,可以自行落种连片繁殖。

  贾道尔计回忆起当初治沙造林的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每年到了春秋造林期,分到几百亩造林任务,我们就开始筹划植树,当时道路不好走,四处是沙坑,小车把沙柳拉到平地,就靠人力背,毛驴驼,每天在沙蒿地里吃几口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当时栽种的树种主要是沙柳和杨柴。

  随着90年代飞播种植开始,栽种的品种开始多样,以花棒、沙蒿、油松等为主。40年来,贾道尔计和护林员们在沙地上植树造林6万多亩,将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沙漠绿洲,当地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刮4、5级风,黄沙吹的睁不开眼,现在明显感觉风小了,春天刮风也没沙了。”如今,伊金霍勒旗旅游业发展较好,与当地生态环境变好有关,生态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更让贾道尔计惊喜的是,林子里栽种的油松自然落子成活了。“这说明生态真的好了。”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贾道尔吉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是鄂尔多斯当时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护林人。

  不过,对包括贾道尔计在内的护林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造林难,护林更难。”贾道尔计每天要走10多公里在林子里巡护,最担心的是火灾。在他和同事的巡护下,霍洛林场哈拉沙作业区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以前沙梁上的飞虫看的一清二楚,现在是绿油油的一片,看到黄沙治住了,给国家做了一些贡献,造福子孙后代,我知足了。”贾道尔计说,守护好这片绿色,一辈子干下去。


[责任编辑: 张莉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