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耕的季节。武川县大青山乡井儿沟村委会里,驻村工作队的干部和村干部与贫困户一一核对着数据信息,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
井儿沟村是大青山乡三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但这里的气候和土质却特别适合种植大蒜。近年来,大青山乡因势利导,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鼓励村民发展大蒜种植产业,种大蒜已成为井儿沟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辛旭东是井儿沟村的贫困户,孩子在外地上大学,妻子身患疾病。村里土地少,常年干旱缺水,发展种植业很难增加收入。从去年开始,在乡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辛旭东尝试着种植了半亩大蒜,虽然规模不大,但这半亩大蒜还是帮他实现了3000元左右的增收。今年村里发种植补贴,按照三口人的标准,他能领到3000元补贴。
张满才和老伴周玉芳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他们去年种了一亩大蒜,除了乡里发放的补贴外,卖蒜收入6000多元。种蒜不但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而且收入也超过了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
如今在井儿沟村,像辛旭东这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上都种植了大蒜。虽然当地耕地较少,地块分布零散,但每户贫困户种植半亩大蒜即可增收3000元左右,加上武川县巧妈妈酿造食品公司与井儿沟村村民们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对大蒜进行保底收购,这样既确保了销售渠道的稳定,也保证了贫困户收入的稳定。
带领井儿沟村民走上规模化种植大蒜的是王柱和王瑞瑞夫妻俩,他们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王瑞瑞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杭州的一家电商公司工作,几年前回家探亲时,看到父母和一些乡亲们种植紫皮大蒜的场景,颇为兴奋。她知道家乡出产的大蒜蒜瓣肥大、辛辣多汁,在附近地区很有名气,她也了解到乡政府正在支持推广种植大蒜项目,并且和巧妈妈酿造食品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这让王瑞瑞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乡亲们的种植项目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向市场?有了这个念头,王瑞瑞回到杭州后便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尽管公司开出了升职和分股的优厚条件挽留她,但是王瑞瑞还是带着她的“奇葩”想法回到了家乡。
从2017年开始,王瑞瑞和王柱开始种植大蒜,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显得与众不同。去年4月,他们注册了“武川县脑包底大蒜种植专业户”的营业执照,同时还注册了“井儿沟大蒜”商标,这样的举动给井儿沟这个小山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刚开始用传统种植方式种植,到参加培训、总结经验,他们掌握了选种、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新技术,按照目前大蒜的生长情况,预计今年的纯收入比去年增长近一倍。
王瑞瑞和王柱在尝试新的种植技术的同时,也在尝试着通过电商平台开拓销售渠道,他们目前正在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下一步准备通过电商平台和商超渠道为井儿沟的大蒜找销路。他们还将以注册合作社的形式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发展大蒜种植产业。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云艳芳通讯员辛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