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有产业有颜值更有活力
内蒙古新闻网  19-03-09 01:1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绘就了“三农三牧”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区始终把“三农三牧”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优先发展,着力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区农牧业向着高质量迅跑,美丽乡村再添新风景,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乡村振兴战略在内蒙古开始生根结果,实现良好开局。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跨越之年。乡村振兴怎么干?“三农三牧”基本盘如何稳定?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就如何全面开创内蒙古乡村振兴新局面建言献策。

  产业兴 发展有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全面开创内蒙古乡村振兴新局面要聚焦产业兴旺,提升发展质量,加快我区实现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带动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内蒙古区委主委白清元说,近年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在农村牧区不断涌现,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了产村融合,提升了农牧业的附加值,增加了农牧民收入。白清元认为,应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因地制宜,在尊重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新说,中南渠村依靠肉牛养殖、设施农业两大产业发展,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订单养殖、农民进厂打工等多种形式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户均收入达到12万元。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还有委员建议利用生态保护的辐射功能,向生态要效益。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全国政协委员、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多年来一直带领牧民探索生态畜牧新模式,用“减羊增牛”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凭着精打细算的“生态账”,乡村实现绿色发展,休养生息的大草原产草量翻了一倍,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多元。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大胆干,把新路子闯出来,带领更多的牧民更快地致富,让草原生态恢复到最好。”廷·巴特尔说。

  环境美 乡村更宜居

  内蒙古要美,农村牧区必须美;农村牧区美,人居环境要先美。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牧区公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这些都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急需补齐的短板弱项。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提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完善农村联网公路、供排水、绿化美化等工程,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如果乡村振兴了,农牧民致富了,却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里,看不到蓝天白云,没有干净的水,就与乡村振兴本意相悖了。”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创新部营养研究高级经理史玉东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人居环境整治是生态宜居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深有体会。赵会杰所在的小庙子村,这两年修通了水泥路,穿村而过的老街也全部硬化,农民出门两脚不沾泥。小庙子村先后推进了“垃圾处理革命”“厕所革命”“清洁化取暖革命”,村子和环保企业合作,创建全国首个垃圾源头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示范村,村民家家都有水冲厕所,全村8个自然组还建了一座公厕。赵会杰说,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给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更提升了父老乡亲的生活品质,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实在在、触手可及。

  今年是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的关键年。赵会杰建议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还要坚持建管并重,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牧区实际的环境改善长效机制,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要素全 乡村振兴有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也是盘活农村牧区各类资源、不断释放各类要素活力的过程。

  抓农村牧区工作必须先抓党建,要有好的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全国人大代表、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表示,接下来,嘎查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提出的目标要求,要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让党支部切实担当起乡村振兴“主心骨”的责任,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更多农牧民生活富起来、日子好起来。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校长阿拉坦仓提议强化人才支撑,抓好新型职业农牧民等乡土人才培养,畅通智力、技术、管理等要素下乡通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牧区大显身手,要培养一批农村牧区能人和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使其成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乡村振兴要从振兴乡村教育抓起。”史玉东建议加大对乡村教育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和城乡教师间的双向流动,保障农村牧区儿童就近享有高质量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认为,全面振兴乡村离不开文化振兴,应十分重视并利用好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他提议通过打造乡村文化展陈馆,深入挖掘与弘扬农村牧区厚重的历史积淀,将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用文化力量提升文明素质,让群众思想得到解放,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现在政策好了,环境美了,公共设施配套了,农业成了有干头、有看头、有赚头的产业,农民这个职业越来越有吸引力。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都回来家乡发展。今后,我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履行好代表的职责,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的作用,把基层的工作做细做实,把乡亲们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谈到接下来的工作,张继新信心满满。(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文明 郭俊楼)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