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今年鄂尔多斯市“两会”把“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三五”时期鄂尔多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嘱托,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绿富同兴”的多赢局面。
如今,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大家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库布其治沙:中国绿色发展“名片”经过近40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在库布其治沙历程中,治沙人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实践,创新了一系列技术,极大提高治沙效率和效果。这一系列技术主要有: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甘草平移种植技术、大数据治沙技术、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飞播与无人机治沙技术、原位土壤修复技术等。特别是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和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在植树造林技术领域具有革命性。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对土壤原生境扰动最小。
在杭锦旗的水生态项目,更是创新性地引黄河凌水至沙漠,从此“水患”变“水利”。水从沙里“走”一趟,就像下了一场及时雨。形成11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36平方公里的湿地,形成沙水共存、沙中绿洲的壮美景观。利用每年的黄河凌水生态改善,生机盎然。通过企业产业化投资,库布其沙漠在生态治理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富民产业体系。生态修复产业不断发展沙生植物,建设沙漠绿洲。库布其治沙团队种植甘草、沙柳、胡杨、羊柴、花棒等沙漠作物,绿化治理沙漠。通过不断的摸索,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积累了一整套治沙经验,建立了全球第一所企业创办沙漠研究院,建成了中国西北最大的种质资源库,研发了127项生态种植与产业技术,培育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生态种子,采用“微创植树法”等技术,在保证治沙效果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沙漠绿化的效率。库布其沙漠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气候,沙尘天气大幅度减少;沙漠里降水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多。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官方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报告》,认定库布其30年来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在库布其边缘形成一个自然绿化带。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均在鄂尔多斯召开。期间,与会代表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成就,对库布其治沙实践和库布其模式表示肯定,希望将库布其治沙成功案例带到他们的国家。
执着坚守、不懈治理,库布其治沙人探索实践出的成功且可持续发展的“库布其模式”,在为我国生态建设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亦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带去希望。
这个市十几年前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达90%,如今全市林草覆盖度达到80%,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十几年来生态的巨大改观,是这个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创造的一个绿色奇迹。她呈现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绿色,一个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样本,更是一种科学改造自然、重塑秀丽山川的理想、胸怀和希望。蓝天为卷,碧草为诗。在祖国北疆,鄂尔多斯正在绘制一幅生态之城的壮美蓝图,让“鄂尔多斯生态”这张世界名片更加闪亮。(张贺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