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变革,见证时代变迁。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从游牧走向定居,马鞍的命运也在悄悄改变。有的作为珍宝珍藏在博物馆,有的却仍作为牧民重要的工具,运用在牧马人的马背上。
多伦传统树杈马鞍
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有一位马鞍匠人,几十年如一日制作着马鞍,现代化生活方式丝毫没有影响他制作马鞍的热情和逐日攀升的销量。“我们这儿骑马的人多,订做马鞍的人自然也少不了”赵景国说。
从岳父手中传承马鞍制作技艺
“我的岳父是一位拥有制作马鞍50余年经验的老匠人,曾因没有传承人而苦恼,也是想让老人宽宽心,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学习制作马鞍”,谁想出于孝心的马鞍技艺传承路,一走就是15年。
赵景国全神贯注制作马鞍
现在想起学徒生涯赵景国仍然记忆犹新,“学徒期间困难重重,从尝试制作到真正对这门技艺感兴趣,我用了足足7年的时间”。兴趣是最好的推动剂,在之后将近8年的时间,赵景国潜心研究马鞍制作技艺,用心制作每一个马鞍,结合马的体型结构,力求制作出一架对人对马运用起来都舒服的马鞍。
多伦传统树杈马鞍独到之处
赵景国经营的传统树杈马鞍店在当地小有名气,全国各地的顾客慕名而来订制马鞍。由于制作传统树杈马鞍的匠人越来越少,供需量大因此销量特别好。当记者问及树杈马鞍与市面上其他马鞍有何不同时,他说:“多伦传统树杈马鞍作为蒙古族传统马鞍种类之一,不但结实,还不打梁、不压马脊、牧人骑行还舒服。”
正在制作的鞍架
在制作工艺上,赵景国介绍,首先需要将湿树杈大体砍出形状,放到见不到太阳的阴面,再存放一年之后进行二次手工加工。制作一个马鞍,从起初的鞍架制作到后来栓绳装饰,将近要花费4天的时间。
“传承我手艺的有缘人,在何方?”
马鞍制作技艺的再传承不容乐观。由于制作马鞍的环境条件艰苦,年轻人需要付出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来坚持下去。赵景国告诉记者,“我当学徒时光脚就砍了两次,手还锯了一次,有些人因为这些望而却步,放弃接触制作马鞍的机会。但当你真正亲手制作出马鞍时,那种幸福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工作室一角
赵景国告诉记者,马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略显困难,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状。学徒期的清贫生活令很多人打了退堂鼓。同时由于学习制作马鞍是一个非常久的时间周期,这与当下部分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格格不入。
马鞍半成品
“现在还没有学徒,曾有过两个年轻人来学习,但没坚持住放弃了......”对于未来的技艺传承,赵景国还是抱有积极心态,“在锡林郭勒盟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都”称号后当地马产业蓬勃发展,需要马鞍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靠马鞍营生的手艺人收入也在逐渐增多。”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赵景国相信努力制作的马鞍将成为“文化名片”去吸引拥有相同情怀的年轻人来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span style="color: rgb(87, 107, 149);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ligatures:="" font-variant-caps:=""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0.544px;="" orphans:="" 2;=""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decoration-style:="" initial;="" text-decoration-color:=""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none;"="">阿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