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突泉大地,到处焕发着生机,一组数字令人惊喜,目前突泉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0.2%下降至2018年末的2.63%,决胜2019年“人脱贫、县摘帽”,胜利在望。这变化的背后,凝聚着突泉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精准脱贫的智慧和汗水。
脱贫攻坚,责任如山。突泉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履职工作重点,紧紧围绕“扶志扶智”指导思想,教育引导、创新驱动,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按照中央、区盟工作部署,精准对接群众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创新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精准脱贫“三扶”工程,引导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观念,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举办各种培训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技能,畅通干群沟通渠道,让突泉县的干群同频共振,劲儿往一处使,汇聚民力、财力共同战胜贫穷奔小康。
树立脱贫信心,激发脱贫斗志
“村上举办培训班,每次开课,只要我有时间就一定会去听课。在农民夜校,不仅能听到老师讲解专业的养殖技术知识,我们搞养殖的农户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养殖经验,每次参加培训班都收获很多。”说起村上的农民夜校,永安镇哈拉沁村的养殖大户杜洪贵打开了话匣子。
“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
突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重要论述精神,创新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农民进夜校、活动进广场、文明进家庭”的工作思路,以“五课、四倡、四创”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典型选树等活动。截至目前,全县9个乡镇188个村已实现农民夜校全覆盖,“点单”“配菜”施教课程890余节、录制电视讲堂21期,近15万名农民接受培训,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开展乌兰牧骑巡回演出、秧歌汇演等大型活动120余场次,评选县级“文明家庭”130户,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小康不是等出来的,是靠双手干出来的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前几天,我卖了4头小牛,一共卖了3.2万元,现在牛交易市场价格比较好,养牛比种地强多了,养殖好的话,效益很可观,搞养牛这么多年我是实实在在地挣到钱了!”六户镇大屯村村民孙洪友说起养牛的事,笑得合不拢嘴。
“人均一头牛,吃喝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在这个自治区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突泉县正在牛产业的带动下拔穷根、摘穷帽。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只有开对“药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拔掉“穷根”。突泉县创新实施“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积极推动政策红利向一般农户延伸的思路,引导有养殖意愿的非建档立卡户养殖大畜,优化畜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截至去年末,全县累计发放贴息贷款1.57亿元,购进大畜7079头,为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建立县家畜诊疗改良120服务中心3个,年内出诊2000余次,实现乡镇牲畜诊疗服务全覆盖。建立大畜改良站点31个,聘用大畜改良技术员50人,切实保障了养殖效益。年内新增肉牛1.8万头,存栏达到5万头,大畜养殖规模实现翻一番。
架起干群沟通桥梁,上下联动合力攻坚
如今在突泉县说起“党群心连心”工作群,老百姓没有不知道的,都说这个群建立的好,成为了老百姓与干部沟通、了解政策的最便捷渠道。
为便于县委、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推动村“两委”班子、驻村第一书记在攻坚脱贫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群众,也便于提高群众对脱贫等各类惠民政策的知晓率,县、乡镇、村形成工作合力,脱贫劲往一处使,突泉县实施“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运用“大数据”理念,在县级开设“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网站、乡镇建立微信公众号、村屯(社区)组建“党群心连心”微信群,搭建县乡村“三级联动”、信息民情“双向流动”以及干群互动的信息沟通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惠民政策和“三务”公开工作,收集、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截至去年末,全县组建村级、社区微信群386个,入群8.5万余人,户入群率100%,累计发布惠民政策477条,公开“三务”信息3.5万余条,收集解决民意信息567个。(冯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