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载风雨兼程,70载辉煌岁月。本报今起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生动展现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拼搏奋进、真抓实干的喜人成就,充分反映各族干部群众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讲好高质量发展的通辽故事,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这几年,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查干朝鲁图嘎查牧民斯琴德力格尔转变养殖理念,实施“减羊增牛”,调整养殖结构,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自家年收入翻了一番。
来到斯琴德力格尔家的时候,他正和妻子忙着照料牛群,目前已接下十几头小牛犊。斯琴德力格尔家饲养了40多头基础母牛,今年能接牛犊30头左右,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养牛大户。
一直以来,斯琴德力格尔家都是以养羊为主,最多的时候有500多只。
斯琴德力格尔说,一头牛犊的价格大概是一只羔羊价格的十几倍,但养十几只羊需要的草料和踩踏的草场却比一头牛多得多。经过多方考虑,他开始改变自家的牲畜结构,逐年减少羊的数量、增加牛的头数。
很快,可喜的变化随之而来,草场植被一天天恢复,经济收益也一年比一年高,这更加坚定了他“减羊增牛”、保护生态的决心。
斯琴德力格尔告诉记者:“比起养羊来,养牛比较省事,收入也高。我下步还想给母牛做冷配,再引进几头西门塔尔牛,逐步把剩下的羊也全部改成牛,这样对人、对草场都有好处。”
“减羊增牛”给斯琴德力格尔家带来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同时,养殖结构的转变也大大减轻了家里的劳动负担。闲不住的斯琴德力格尔今年计划晾制牛肉干,让妻子诺恩达古拉做起拿手的奶食品,为家庭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
搬到牧铺的乌恩布和,开始打扫即将完工的牛舍,因为他们家是“发展现代牧业示范户”,今年他自己出资30余万元,在冬季牧铺盖上了一次能饲养80头牛的新棚舍和饲料储存库,准备带领附近的牧民开设家庭牧场。从上缴国家农牧业税变成国家给补贴,亲身经历此变化的阿日昆都楞镇西白音查干嘎查牧民乌恩布和,依靠富民政策发展现代牧业,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积极响应草畜平衡政策,乌恩布和将自家的羊全部卖掉,改为养牛。“自从我们旗里实施‘减羊增牛’以来,我们村牧民养牛的数量逐年增加,现在我们北部牧区的生态越来越好,收入也是只增不减。”乌恩布和高兴地说。
2004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牧业相关的所有税收。这为乌恩布和一家节省了占全年收入1/3的开支,再加上国家各项惠农补贴,对老人一家来说,是生产生活的转折时期。
乌恩布和告诉记者:“现如今不征税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牧民手里有了钱,而且科学养殖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大家都置办机械用具、盖棚舍,效益非常高。”
乌恩布和在9577亩草地放养了80头牛,生态补贴从原来的每亩三元增加到每亩六元,每年仅从草地就能得到50000元的补贴,再加上旗里将西白音查干嘎查设为“全面圈养示范点”并给予生态补贴,让老人信心十足地迈向现代牧业道路。
近年来,扎鲁特旗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牧区现代化进程,以实现草原增绿、农牧民增收为发展目标,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土地草原“三权分置”工作,持续推广牧业大户发展家庭生态牧场、牧业中等户联合经营及合作经营、牧业小户草牧场流转收益、无畜户转移就业的现代畜牧业经营“四种模式”,鼓励引导草原流转、联户经营、规模养殖。
2019年,扎鲁特旗将继续深化国道304沿线现代畜牧业示范带建设,继续实施“百万头草原黄牛”工程,落实“稳羊增牛、强牛兴牧、提质提效”战略,把草原黄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相结合,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狠抓畜牧业配套设施建设和畜群改良提质,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壮大、草原畜牧业集约发展,力争全旗草原黄牛存栏达到50万头,建设通辽市草原黄牛核心区。(记者贾雪 特约通讯员李芳芳 白敖敏 通讯员佳佳 萨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