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正蓝旗旅游,金莲川草原几乎是每个游客的首选之地。神圣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赋予了它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4月25日,一场春雪浸润后的金莲川草原,仿佛披上了一层白色薄纱。一夜间,嫩绿的小草争先恐后地探出了头,似乎也要迫不及待地看看这仙境般的迷人景色。清澈的上都河,在阳光的照耀下,宛若一条流动的闪电,散发着灵动气息。一群群野鸭在河水中悠闲地畅游,耳边不时地传来大自然专属的美妙声音······700多种植物的覆盖,40多种野生动物的光顾,让这片草原充满生机与活力。离祖国首都180公里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我们从当地旅游局获悉,2018年正蓝旗接待游客达到104万人次,同比增20.93%;带来7.28亿元的经济收益,同比增长10.3%。
然而,金莲川草原也曾经历过一段“伤痛”期。过去由于无节制放牧和人为破坏,让这片草原的生态受到严重损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开始实行封育保护政策,严格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草原,进行全面禁牧。元上都文化遗产管理局局长青龙透露,“正蓝旗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当时也随机响应,积极采取措施,对保护区内的牧民进行宣传教育。”
据元上都文化遗产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宏涛介绍,2000年初,在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资2000余万元搬迁了遗址内农牧户103户,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2009年以来,搬迁了遗产区内340座近现代坟墓,拆除了原有木栈道、遗址大门、苗木基地、淀粉厂、忽必烈夏宫旅游点,对可视区内山体及乌兰台敖包、乌和尔沁敖包进行了修复,搬迁了92户散居农牧户,退耕还草12005亩。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智慧和汗水。五一种畜场场长苏海林感慨:“一开始劝牧民搬迁的时候,确实有困难。因为很多人都不愿离开自己一直以来生活的地方,不愿改变曾经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给他们讲政策,算经济账,最终还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政府相关部门和群众携手努力,让正蓝旗给世人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生态答卷。“我们全旗人民生态保护意识都特别强,别说是大人,就连五六岁的孩子,看到有人在草原上乱扔垃圾,都会主动制止。”苏海林说。
举措实,推进快,才能取得好成效。所谓的好成效,不仅绿了草原,还富了群众。
尹义成是最早从牧区搬迁出来的牧民。离开元上都遗址,采访团就来到了他们家。宽敞明亮的房屋里有着全套的现代家具,不仅如此,他们家里还安装了监控器,能实时观察度假村、羊圈的情况。
“搬迁后,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业,我们就抓住机遇,联合几家牧户共同开办了度假村。我们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政府就对我们进行培训,现在也慢慢地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其实生态保护好了,就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尹义成满脸开心的笑容。(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报道团队:侯维轶、邓玉霞、锡林夫、岳铭涵、梁晨晨、王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