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区桥西棚改绘新景居民续写安居梦
内蒙古新闻网  19-04-28 16:25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等候搬迁的棚户区老房子里的陈设

  当“棚改”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词,“安居”就成为了集宁桥西棚户区群众心中成真的梦想。集宁区桥西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住在桥西棚户区的市民们,每天都在聊的话题——是置换房还是现金补偿。记者从集宁区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了解到,2019年集宁区棚改工作共开设25个片区,其中桥西棚改项目共涉及19个片区,9173户居民。

  近日,记者走进桥西棚户区,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

  ○拆迁让张云实现向往多年的楼房梦

  4月15日,记者来到集宁区北官房居民张云家。走进张云家,正碰上她跟老伴老许围坐在客厅的茶几边上,详细核对着测绘人员量好的平米数,用手机计算器细致地估算以后楼房的平米数。见到记者,张云高兴的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话匣子,聊起了她和这房子的故事。

  据张云介绍,她今年63岁,1980年跟随下乡回城的丈夫老许从兴和县搬到集宁区生活。当时两个人刚刚结婚,在集宁区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娶了农村媳妇,老许的家人和他们断绝了关系。无奈之下,两个人在北站货场南侧平房区的水房旁边搭建了一个小房子,过上了一贫如洗的生活。

  张云说:“那时候水房旁边不远处就是火车轨道,每天晚上都货运的火车经过。刚开始每天都睡不着觉,火车一过,家里就像地震一样所有的东西都晃悠。慢慢地住习惯了,火车经过的动静也适应了,我想着以后离开这里,没有火车声音,不知道能不能睡着觉。”

  1983年张云的儿子宁宁出生后,张云和老许掏空家里所有的积蓄在桥西北官房买了一间20平米的平房,三口人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为了维持生活,老许开始四处打零工,盖房、拆房、水暖、电工......样样精通。张云把孩子送回兴和县交给姥姥帮忙照看,她托人找关系进入集宁南站当起临时上水工,家里的生活条件随着二人收入的增加越过越好。1990年眼看宁宁要上小学,老许自己动手在现有房的周围加盖了好几间房子,给宁宁建造了独立学习的书房。功夫不负有心人,宁宁没有让父母失望,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和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张云说:“加盖房子以后,增大了居住空间,有独立的厨房、小房和储藏室,孩子有独立学习的地方。家庭生活环境逐渐变好,可是整个平房区的环境却一直非常糟糕。晴天出门一身土,雨雪天出门处处是泥。上厕所要排队,脏水垃圾随处可见;夏天蛆虫到处串,冬天冷得出不了门;夏天蚊子苍蝇到处飞,冬天掏灰挖火真是累。这些年周边的亲戚朋友都住上了楼房,我和老伴也盼望着能早日住上楼房。就因为我们住的是平房,我儿子谈了好几个对象都没成。为了给儿子买楼房,我和老伴省吃俭用终于在市区里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楼房,儿子也顺利娶到媳妇,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终于盼到拆迁啦!4月中旬刚刚量过房,大约有130多平米。我想着要上一套130多平米的三居室,一间我们老两口住,一间给儿子儿媳妇,一间当书房给孙子学习用。60多岁了,终于能住上楼房,我感觉挺开心的。”

  ○拆迁补偿让老常的生活有了保障

  在集宁区桥西沙河西路住着一户特殊的人家,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户主老常1962年生人,二级肢体残疾;妻子学萍1971年生人,二级智力残疾;儿子小睿1998年出人,二级智力残疾。老常是家里唯一的精神和经济支柱。

  记者跟随负责沙河西路片区拆迁工作的刘洋一同来到老常家,听听老常说说他和房子的故事。

  老常家住在邻近沙河路主干道南侧的小巷子里,小巷宽度大约60厘米,深度约4米,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体形较胖的人要侧身收腹才可以进入这条窄巷子。老常家里的陈设非常简陋,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只有立在门口的炉子、盘在角落里的火炕、一炕多年未清洗过的被褥,以及隔扇后面的厨房里生锈的厨具和黑乎乎的锅台。

  刘洋告诉记者:“老常协议征拆的手续已经基本办理完成,最近几天正在准备搬迁。老常非常不容易,全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是他一个人在操办。老常没有要房,要的是现金补偿。”

  老常的老家在察右前旗,房子马上要拆迁了,这些天他正在陆续将家里的物品往老家搬。

  老常说:“这房子是我父母留给我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30多年。真的要好好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一家人的照顾,要不是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根本活不了。拆迁对我来说是又欢喜又担忧,喜的是,我拿到38万元的补偿款,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忧的是,钱不能生出钱来,不管有多少钱总有花完的时候。这些年我一直在翟家沟宏泰饲料厂里看大门,每个月有500元的工资。如果搬回老家生活,这份工作就保不住了。我真是左右为难啊。”

  记者了解到,老常患有糖尿病和脑梗,每个月看病吃药就得花费不少钱。集宁区新华街办事处益民社区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为他们一家人办理了低保,帮助他缓解部分经济压力。

  刘洋告诉记者:“老常要挣钱养活一家人,还要每天给老婆孩子做饭。他自己腿脚也不好,还得照顾两个智力残疾的人,真的不容易。在入户摸底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老常家里的情况后,对他的诉求基本也都满足了。考虑到他行动不方便,在协议已经签订之后也没有特别催促他搬家。给他充足的时间,让他慢慢搬。前几天变天气的时候,我们还来帮他重新安装炉子,就怕天冷再把这一家老小冻感冒了。”

  虽然如愿得到了补偿款,但老常不想离开集宁,他想继续生活在这里,想维持着他那份收入微薄的工作。老常说:“这几天我正在物色房子,我想用部分补偿款来租一间小屋,够我们三口人生活就行。毕竟在集宁生活了大半辈子,真舍不得离开。有了这笔钱,让我感觉生活有了保障,不管做什么都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记者手记:随着桥西棚改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像张云和老常一样普通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棚户区改造是新形势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关注民生、惠及百姓的重要民心工程。梦想从来没有遥远,桥西等候拆迁的市民们每天都在酝酿着自己的安居梦,他们都希望能称心如意的完成拆迁。(记者鲍娜)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