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领头羊”——记兴和县大库联乡边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军
内蒙古新闻网  19-04-28 16:22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今年种什么、怎么种?张海军(中)与贫困户田玉才、田录父子俩算起了成本账。记者张晓鹏摄

  从兴和县出发,向北驱车6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大库联乡边家村,见到了边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军,此时他正在村民田录家走访调查。

  田录坐在床上,手里正拿着计算器不停地按着,张海军帮着田录将计算好的春耕备耕物质数量记到了笔记本上,而一旁站着的田录父亲田玉才,在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20多年前,我在煤矿上失去了下肢,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只有靠父亲照顾饮食起居。”田录向记者介绍,自从残疾以后,他便回到了村里,刚开始靠开小卖店为生,后来在张海军的帮助下发展种植业,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种植高手,每一步都离不开张海军的帮助。

  田录对记者说:“今年,我准备种植600多亩土豆和500多亩糖菜,这不,张书记又在帮我计算所需要的春耕备耕物质,而且我种植的所有土地,都是从海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的,可以说张书记是我们脱贫路上的‘领头羊’。”

  海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张海军牵头于2010年5月成立,上联公司、下联农户,以“瑞丰公司+海丰合作社+农户”作为经营模式,实现了公司牵头、合作社联系、农民互助、多方共赢。张海军介绍,为了边家村的长远发展,他以合作社为媒介,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农民的“经纪人”。同时,合作社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实行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销售、统一年终结算,按股分红。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海丰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入股社员114户、352人,入股资金1050万元,租用土地10000亩以及先进的配套农机设施进行种植,主栽农作物品种有马铃薯、葵花、蔬菜等。合作社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带动了周边种植户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转变,使周边1200多户农户受益,并且有效解决了当地3000多剩余劳动力就近打工问题,就地务工人员每人年均增收8000多元。“2008年我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15年又被全体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最初作为庄稼人,看着村里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我感到心疼;作为村主任,看到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我更是着急。”张海军介绍,村里的农民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的小片种植、牛耕人播的生产方式加之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条件,村民们辛苦一年除去口粮常常所剩无几。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受穷,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了,村里大片土地无人耕种。为了能让村子富起来,他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多方考察、多次商议,提出了带领全村人发展设施农业的想法,之后村党支部联系到了锡林郭勒盟瑞丰农业科技公司,双方签订协议,由瑞丰公司出资在边家村建设8套喷灌设施并租用。协议签订后,村党支部就开始挨家挨户做土地流转的工作,由于当时村民消息闭塞,对土地流转工作极不配合。最终,在边家村党支部党员的带头下,加上村党支部耐心做工作,村民们陆续将自己的土地流转了出去,并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挣钱,从此边家村的设施农业开始发展了起来。我家有50多亩土“地,流转出去30多亩,每年流转的土地就能挣1万多元,而且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这不仅打消了我当初对流转土地的疑虑,还增加了收入。”村民乔虎说。张海军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我要做好‘领头羊’,自力更生、发展产业,带领边家村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全媒体记者孙国俊)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