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主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菜单式”产业扶贫方式实现脱贫,那不具备生产条件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又如何脱贫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扩大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受益面,喀喇沁旗把实施资产收益扶贫作为产业脱贫的一条重要补充路径,通过资金入股、资产租赁、金融扶持、资产回购等方式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决战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姚树山是小牛群镇小木营子村的贫困户,由于年纪大无法发展产业,在自愿签订《喀喇沁旗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确认书》后,老两口共22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通过资金入股、年末分红的方式投入连盛鸭业,每年每人获得700元的分红。和姚树山一样享受连盛鸭业分红的贫困户在全旗有11000人,他们自愿将产业扶持资金委托旗扶贫办或乡、镇(街道)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并将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实施资产性收益项目的实施主体,享受收益。
在南台子乡,资产收益扶贫正以资产租赁的方式实施。南园移民小区在实施完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光伏发电后,移民搬迁项目节余资金约140万元。乡长李秀华介绍:“这笔钱将用于集中购置18栋日光温室,对外出租,租金给小区的贫困户分红,预计每年人均可实现分红收益800元左右。”另外,移民小区105户贫困户用自主发展产业金购置了24栋日光温室,其中21栋对外出租,租金纯收入18.63万元用于分红,人均增收908元。南台子乡还争取到京蒙帮扶资金300万元建设肉鸭养殖场一处,形成乡政府固定资产对外出租,年纯收入21万元,同样用于增加贫困户收入,人均年收益约1000元。
旗扶贫办副主任陈海东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全旗共注入扶贫资金2.4亿元,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壮大了农牧业产业,另一方面带动8300户184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为了实现贫困户“不见牛羊、坐家分红”的增收目标,喀喇沁旗着重选择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优、建设成本低、市场前景广的本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中药材、乡村旅游项目,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陈海东说:“在选择过程中我们不局限区域,深度挖掘‘合伙人’和‘经理人’,选择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6年,全旗将49个贫困村“三到村三到户”资金2450万元入股到24家经营主体实施资产收益,收益率12%,签定一年合约先行试点,带动贫困人口3027户6745人。在试点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将8053万元扶贫资金注入到连盛鸭业、荣兴堂药业、浩源粮贸等经营主体实施资产收益,收益率10%,带动贫困人口5283户11699人,首个收益期5年。2018年继续投入扶贫资金5000万元到中昊物资、蒙野酒业等企业,实施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从而保证未选择“菜单”项目的贫困人口获得收益。 (记者宋玉静特约通讯员马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