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天安门的中轴线向北18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4月26日,我们从正蓝旗出发,来到了这个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县。覆盖着浑善达克沙地的雪,已经逐渐消融,放眼望去,浅草已有新绿,树木葱郁林立,一切都充满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俯瞰多伦治沙成果
多伦县有林地面积293万亩,水域总面积16.2万亩,各种野生动植物共计620多种,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结合类型区,也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如今的多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避暑地、北京后花园”。可是,多伦人从来没忘记,那曾经的黄沙漫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多伦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全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的87%,不仅直接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京津冀地5区的生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治沙止漠”碑
多伦县林草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从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多伦县,树立“治沙止漠”碑,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始,到2011年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全县林地面积已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9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9%,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
曾经饱受沙尘侵扰击的多伦诺尔镇新民村,全村周围沙漠化极其严重。2000年多伦县政府鼓励村民承包五荒土地,在没有人愿意主动承包的情况下,村民马云平站出来说:“我来承包新民村这儿3700亩沙地!”整整八年,他用黄柳成功地固定了困扰新民村多年的流动沙丘。
全国治沙模范马云平
2008年,流动沙地逐渐稳固,马云平又开始在沙地上植树造林。为了保证成活率,他坚持人工种树,用铁锹一个一个的挖树坑,一个一个的种树苗,又一个十年,他让3700亩沙地披上绿衣,野生动物也重新在林间活跃起来。2017年,马云平被评为全国治沙模范,他告诉我们:“故土难离,风沙侵害了我土生土长的地方,防沙治沙工作我一定会做到底。”
在多伦县,像马云平这样的治沙模范还有很多。最先响应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的铁公泡子村,如今村里的草和树都绿了,家家户户也富了。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敢为人先,带领全村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目前,铁公泡子村已种植樟子松近10万亩,不仅绿化了环境,还将树苗卖到东北、华北、西北,为全村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全国人大代表、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
李国琴对我们说,“这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也离不开每一个铁公泡子村村民的努力。原先春季,沙尘暴来了,村民房子一旦被埋,得挖好几天才挖得出来。现在就好了,沙尘暴没了,樟子松种起来了,村民收入增加了,而且还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了生态旅游。”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为此做出了重要决定,坚决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相信,多伦县将努力让草原林海、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留一片绿野给子孙后代。
打造北方的绿色屏障,是多伦人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浅草绿树看多伦,他们将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告诉大家,“北京正北,多伦最美!”
多伦新貌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报道团队:侯维轶、邓玉霞、锡林夫、岳铭涵、梁晨晨、王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