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构筑生态长廊 擘画绿色旅游
内蒙古新闻网  19-05-04 08:3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4月23日,伊金霍洛旗苏龙敖包,彩旗招展,人头攒动,漫山遍野的植绿群众,有的挥锹铲土,有的扶苗培土,栽下一株株“新绿”。从4月15日开始,伊金霍洛旗持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植树行动。

  今年,伊金霍洛旗在大力整治空气污染、土地塌陷等“生态疮疤”的基础上,构筑以植树造林、打造城市水系、加强矿区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治理为主的新的生态旅游格局,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环境效益。

  植绿护绿,是2019年伊金霍洛旗的重点工作之一。

  据初步规划,伊金霍洛旗将以1000多亩果园类经济林为主体,根据现有地形地势,在这片果园类经济林的空中建设1个走廊廊道,再从地面打造一部分游步道,三五年后,游客可乘坐小火车观光,也可从游步道进入果园采摘果实。三年内,完善园内基础设施建设。

  走进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林木葱茏,草色青青,让人难以想象7年前这里曾是何等的荒凉。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是伊金霍洛旗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开展生态旅游打造的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于2011年开始筹划建设。该公园森林面积3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有可供观赏的乔、灌、草本植物300余种,鸟类148种,兽类31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9种。

  在今后建设中,公园将借助成吉思汗陵旅游资源、湿地、沙地等自然资源以及赛马、曲棍球等体育资源,最终建成集生物多样性保育、现代林业技术展示、休闲养生体验、森林观光游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都市近郊沙地绿洲型森林公园,使其成为全国森林生态建设的典型样板。

  天骄御苑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位于乌兰木伦镇明安木独村和苏勒德霍洛村境内,是采煤沉陷搬迁区。在该项目区的空地上,挖满了育林坑,准备栽植的樟子松横卧坑,-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远处机器正在作业。据天骄御苑项目负责人杜鹏介绍,项目于2018年开始实施,规划总面积5.1万亩,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将采煤沉陷搬迁区的荒山荒坡变为“花果山”,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4000亩,计划2019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明安木独村三队队长安志龙,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他说:“治理的这片土地都属于他们村子,过去他们在村子里种地、养羊,人均年收入也就万数来块。2011年搬迁之后不再种树、养羊,而是参与项目区的工作,植树季节一天可收入两千块钱左右,普通村民一天也能挣五六百元钱。”

  在这片区域内,伊金霍洛旗还正在规划建设内蒙古天骄御苑狩猎文化生态园(狩猎场)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51650亩,由生态建设、生态旅游、狩猎文化、特种野生动物繁殖驯养等几部分组成,将为全旗旅游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点,同时可带动搬迁区农牧民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

  途经红海子湿地公园,只见湖面波光闪闪,成群的鸥鸟在水面飞来飞去。今年,伊金霍洛旗将在现有水系基础上连通5大城市水系,建设总长47.55公里的“五横、六纵、两支流”13条水系工程,将矿区每天18万立方米的疏干水和红海子湿地公园近2000万立方米的水源引入水系上游,借助阿腾席勒镇城区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实现城区水系全程高水位自流,变“静”水为“活”水,促进水体净化。同时,还将引入到红庆河和苏布尔嘎两个农业大镇,补充“七湖八淖”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一段时间,伊金霍洛旗阿吉奈公园投入使用的全市首套雾森系统引发了多家媒体的围观。该系统通过高压系统将水以细微的水粒喷出,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云集,形成了白色雾状的奇特景观,产生的大量雾气不仅能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干燥气候,还可以防止尘土飞扬,净化空气。这也是今年伊金霍洛旗计划在城市核心区公园、广场等场所全面推广的一个重要项目。该旗城建局副局长白永龙介绍,水雾景点有12处,可供居民徜徉休闲。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4月23日,步入牧民乌云达赖家院内,只见几座蒙古包式的建筑紧密相连,院子中央有一小广场,广场的中央架着篝火燃具。依托临近成吉思汗陵的区位优势、大面积绿地资源,乌云达赖在此盖起约2000平方米的建筑,以骑马、射箭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年均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年均收入上百万元。

  在这里,乌云达赖经营“珠拉格牧家乐”已近20载,像乌云达赖这样依托绿地资源成功创业的牧户还有很多。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该旗旅游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充分证明了生态旅游对当地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好生态就是“绿色银行”。2018年,全旗共接待游客410.4万人次,收入4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15%。今年截至3月,接待游客68.81万人次,收入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11.5%。(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责任编辑: 李慧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