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动静是要干啥?‘高原冷菜’是个啥?咱们这里还能种了?”在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的一大块耕地前,每天总有路过的农牧民发出类似的疑问。
大型机械旋起的一股股尘土,让1800亩土地显得更加宏阔,平整过的土地像是一幅巨大的画板,一排排笔直的垄沟等待着种苗的植入。土地不再是张家一亩,李家五分的“拼版”,庄禾不再是传统的玉米或土豆。但这片土地与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远不只此。
“主要种植西蓝花、白菜苔、菜心,主供香港市场。鄂前旗具备种植凉冷蔬菜的优质条件,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清洁,水、空气清洁度高,病虫害少,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含糖量高……”内蒙古蒙港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小川一口气数出了鄂托克前旗的一长串优点,这也是公司在这里大规模“圈地”种植高原冷菜的主要原因。
而在位于该镇漫水塘村的宏野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一栋智能日光温室里,近7000万株西蓝花苗长势正旺,翠绿的嫩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那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喷灌机刚刚撒过水。
“你要啥品种,我给你育啥品种,保质保量。这些苗子就是帮蒙港荟培育的,再过几个月就是供港蔬菜了。”负责人李宏大大咧咧地说。其实,这个粗中有细的人是鄂前旗出了名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周围人都叫他“土专家”。别人家的茄子苗都是一年一茬果,他家的茄子苗都长成了“茄子树”,今年是第四年挂果了,而且产量不减。
“种庄稼,科技是第一位,但一定要守住净土,要品质兴农,我的菜好吃,就是沾了咱们土好、水好、空气好的光。”李宏表情认真地说,一改之前开玩笑般的神态。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李宏在“种菜”这个行当闯出了名堂,“你看我这个西红柿,又甜又沙,农药没有、化肥没有,30块钱一斤,顾客都抢着上门来买。”说着,他便拿起一个刚摘下的西红柿咬了一大口。
李宏还说了一个玩笑似的真实情况:今年春天,全旗的农家肥都卖断了,好多人开着车跑到银川境内买。鄂前旗人对农业品质的坚守,由此可见一斑。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冷凉蔬菜生产四大主产区之一,鄂尔多斯高原更是具备了高原冷菜种植的得天独厚条件。而鄂前旗地处北纬37度优质果蔬经济带,是国内难得的优质绿色果蔬种植“处女地”。
鄂前旗土地总面积1833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94万亩,蔬菜、瓜类种植面积将达到20万亩以上,建成日光温室460栋、拱棚1700余栋,使用面积1720亩,投入使用蔬菜保鲜库40326立方米,在建27000立方米,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耕地节水灌溉率超过90%,科技普及率高达70%,耕地中80%是净地。近两年,鄂前旗瞄准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风向标,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将厚实的资源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化作“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鄂尔多斯高原冷菜”这张牌牵引出“净地农业”整个牌路。
这些数据,在鄂前旗的“净地农牧业”和品质“三农”之间划上了一道连接符。而因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属于呼、包、鄂、银经济带,是国家大农业三区划分中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鄂前旗又是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农产品的西南出口,这为“高原冷菜”这个地理标识走出去提供了便利。
为了在保护中发展净地农牧业,鄂前旗始终主张让农牧民作利益链中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比如在发展高原冷菜产业中,蒙港荟公司便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的利益联结模式,公司示范带头,向农牧民提供蔬菜种植订单,统一安排种植计划、统一提供药肥、统一农残检测、统一收购加工,让农牧民在利益链中实现无风险、高收入。而在宏野公司,每年要为当地农牧民培育大量的蔬菜苗子,建立“庄稼医院”,发动自己的技术员,常年免费为农户提供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等服务。特别是吸纳贫困户入企就业,形成了大棚承包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勤劳致富有“奖金”的产业扶贫机制,联动周边地区800多农户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这也为将来更多农户大规模发展“高原冷菜”奠定了基础。
“这些土地用来种玉米的话,每亩地的纯收入也就是四五百元,但种植蔬菜的话收入会翻几番,以西蓝花为例,种植一茬每亩地的纯收入是2400多元,一年种植两茬没问题。”张小川算了一笔账,折服了很多农户。
其实,打造“净地”牌农业,除了给农牧民最直接更可观的利益红利外,鄂前旗谋划的是更长远的路子。
老百姓种得啥、怎么种,打农药了没有,销售信息发布了有没有接单……这些农户曾认为离自己八竿子远的信息,如今在鄂前旗大数据中心,一目了然。从政策发布、技术传授到销售、冷链配送,轻点鼠标,便可实现指导到户、指挥到户。
“这个平台就是政府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利用科技助推净地上生产净菜、净粮,以‘高原冷菜’为关键节点,建立起干净的农牧业产业化链条,真正改变靠多种田才有收入的现状,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始终能保护好这片干净的土地。”鄂前旗委书记辛晓瑞寥寥数语道破了“高原冷菜”的“终端理想”。这何尝不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记者 张晓艳 马利军 刘博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