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给经济和生态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安吉县余村
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
可以说是“两山”理论最好的注脚
启示我们
经济与生态并不矛盾
而且二者应该是融合的
5月17日,采访团慕名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安吉县余村。
三面环山的余村竹海绵延、绿水潺潺,入眼皆是一派美景。核心村村口竖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体鲜红如霞。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村,余村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学习人员,一辆辆旅游车排成长龙停靠路边。
2005年8月15日,余村正站在探寻新模式,发展举棋不定的十字路口,习总书记考察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坚定了余村发展生态经济道路、打造美丽乡村的决心。在余村电影院里,我们看到了这段珍贵的历史影像。
如果说2005年之前,余村先后关掉两三个石灰窑是一种自我觉醒的体现,那么习近平留下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话后,余村很快关停了所有矿山和水泥厂、化工厂等污染环境的企业,便是一种自觉自愿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与信仰。
潘春林是余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过去是拉矿石开专车的司机,如今创业办起了农家乐和旅行社,手中还握有九龙峡度假村、九龙峡景区的股份,是通过生态经济富裕起来的典型代表。
据潘春林回忆,经过两三年关矿停厂,余村人发现山林开始绿了起来,从山里流出来的溪水也变得清粼粼的。他把余村的好山好水拍成照片往网上一放,全国的客人来了余村都在找春林山庄。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释放出来的效益却大不同。
村委会主任俞小平告诉我们,余村人正在开展新一轮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对村民新建、改建房屋进行严格控制,引导农家乐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同时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文创产业等融合,鼓励村民从事旅游讲解、民宿管理等多种职业,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探寻余村的蜕变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这个山乡十年巨变的一抹缩影,正是“两山”理论的最好注脚和诠释。(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相恒义 蔡冬梅 马建荃 施佳丽 李振南 宁佳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