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右旗:不断书写脱贫攻坚战歌
内蒙古新闻网  19-05-22 15:27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裴爱花在家喂鸡

  脱贫后的强根柱夫妻俩高高兴兴地合影

  王金牛在自家承包地里查看土地墒情

  曹剑飞的“大白鹅”养殖基地

  刘志华去贫困户家中看望

  王月旺挑选玉米种子

  □钟海滨海永和

  智志双扶,带动引领。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土默特右旗有甘愿把满腔热情洒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的模范典型,也有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内生动力强的先进人物。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有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尽心竭力去帮扶的;也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主动摆脱贫困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动人的事迹、彰显了可贵的精神,令人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全旗上下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裴爱花: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争先脱贫

  裴爱花是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五大城尧村民,1995年,丈夫赵成林因患腰椎间盘突出做手术导致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女儿又要上学,她成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全家上上下下都只靠她一个人,生活举步维艰。2014年,裴爱花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生活再苦也要笑着过”

  丈夫瘫痪那一年,裴爱花刚好三十岁,是一个女人最美丽的年纪,而裴爱花却要独自承担起照顾丈夫和培养两个女儿的重担,这个重担一挑就是二十四年。为了不让孩子辍学,她不得不放下尊严,东借西凑,向亲戚朋友借,向左邻右舍借,甚至后来有的亲戚看到她去,第一句话便是:“最近我们家也紧,你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就别让孩子上学了,你还年轻可以找个更好的生活,何必要勉强自己委屈自己。”而她总是笑笑摇一摇头说:“孩子需要我,丈夫需要我,这个家更需要我,我不能不管他们,我得让孩子上学,让丈夫好好活着。”她总是教育两个女儿说:“就算我们生活再苦也要笑着过,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不离不弃感动身边人”

  为了生计,裴爱花白天在地里忙的同时,还要按时按点回家为丈夫翻身,端便盆,一天下来已经是累得精疲力尽了,但还是从不耽误为丈夫洗澡、剪头发、刮胡子。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丈夫,二十四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病床上的丈夫虽然瘦弱,可身上干干净净,从未发生过身体感染更未生过褥疮,到家里的人都说家里不像有病人。每天这样起早贪黑,有时候实在累得坚持不住了,就自己一个人偷偷地躲到门外哭,哭完了再继续忙。

  丈夫心疼她,觉得她一个女人这样太辛苦了,劝她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生活,而她总是一笑置之,依然不离不弃地照顾着这个家,24年的悉心照顾,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呵护,用行动诠释了人间真情。身边人无不被她的行动所感动,受其影响争做好媳妇。裴爱花一家还被旗妇联评为了“土右旗最美家庭”。

  “不等不靠凭双手脱贫”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地,而裴爱花不会用任何机械,勤劳的裴爱花就经常和邻居换工,这样换了工就可以让邻居帮她干那些自己干不了的。她干活不怕苦、不怕累,而且又细心,很多村民都喜欢和她换工。

  裴爱花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市林业局驻村干部郭彭飞和旗环保局驻村干部亢鑫,多次入户了解情况、宣讲政策,制定帮扶措施,为裴爱花家庭落实低保、产业分红、医疗措施等帮扶政策10余项。

  2017年,驻村干部为裴爱花家帮扶了猪崽和鸡苗,并配套建起了猪圈,裴爱花通过自力更生发展养猪、养鸡,实现增收3000元。虽然只有她一个劳动力,但仍然在自有12亩土地的基础上,再承包22亩,共种植34亩玉米,实现纯收入17000元。那时,两个女儿也均已大学毕业并出嫁,所以当年裴爱花一家两口人达到了稳定脱贫,她主动申请了脱贫。

  裴爱花常说,现在党的政策非常好,对我们贫困户的扶持力度特别大,政府“帮一把”,我们贫困户自身要使劲地往上“蹬一脚”,贫困户要自力更生,而不是“等靠要”,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强根柱:发展种养殖业摆脱贫困

  强根柱,家住土默特右旗苏波盖乡丹进营村,1955年7月出生,家有2口人,户主强根柱64岁,4级残疾,妻子王爱叶56岁,3级残疾,因为夫妻都有残疾,家中无劳动力人口,生活一直是紧巴巴的。2016年被确定为贫困户,残缺劳力是家庭主要致贫原因。后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项扶贫措施的帮扶下,通过发展种养殖业,生活就不贫困了。

  强根柱被确定为贫困户后,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项扶贫措施的帮扶下,他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种养殖业,立志年内脱贫。2016年通过乡里的产业脱贫政策,由金地隆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为其发放产业分红资金1800元购买3头能繁母猪,强根柱夫妇俩悉心饲养,待母猪产仔,扶贫干部牵线搭桥为其销售猪仔,一年可获利2万元。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强根柱在养殖能繁母猪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他虚心向身边技术人员请教,不断解决养殖中的技术难题,使养殖收益蒸蒸日上。此外,通过政府兜底政策,代缴医疗保险、落实低保、残疾人补贴、农业补贴等政策性补贴13757.81元,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坚韧推开了困难,勤劳战胜了贫穷。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强根柱的脱贫致富之路会更加平坦宽广,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

  王金牛:积极入股养殖脱贫

  王金牛,家住土默特右旗双龙镇张子淖村黑鸡兔自然村,是个普通群众,1957年11月出生,汉族,全家3口人,因夫妻二人均年逾六旬,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靠住院和大量药物维持,家庭经济非常困难。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识别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4666元,后通过积极入股养殖,终于2018年脱贫。

  走进王金牛家,家里挂着脱贫攻坚明白卡,墙上贴着印有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年画,茶几下面放着《毛泽东语录》。明白卡上明白写着家庭基本情况,帮扶责任人情况以及收入情况。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帮扶责任人和驻村扶贫工作组和村组干部等人的共同帮扶下,王金牛一家于2017年底通过政府实施的易地搬迁工程搬进了60平米的新房,解决了几十年没有安全住房的问题。通过入股养殖,资金托管等方式增加了收入2000元,健康扶贫每月送医送药有效地解决了购买药品花销大的难题。

  目前,王金牛养殖羊60多只,种地10余亩。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勤快的人,平时很难见到他一面,很少见他在村里闲聊天。不是在地里忙碌,就是在羊圈里忙碌,他有恒心、有毅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读的书不多,但是能吃苦,只要给他找准路子,他一定要做到最好,别看他现在是贫困户,但是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2017年,王金牛一家人通过辛勤努力,人均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较2014年实现了翻番。闲暇时间,他还主动进行看书学习,新闻联播成为每天必看的节目,脱贫攻坚的政策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王金牛还经常在村里主动宣传各类国家惠农政策,引导别的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

  2017年底,王金牛本人发自内心主动提出,“自愿放弃各类资金分红,因通过帮扶和自身努力发展种养殖,我家连续两年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我想把扶贫资金更应该用到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身上。”

  曹剑飞: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曹剑飞,土默特右旗海子乡左家地行政村曹家地村村民,今年51岁,有着20多年的养殖、种植经验,被村民称为“种养殖致富能手”。他通过创业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左家地行政村由原左家地、曹家地、南官地3个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积9000亩,盐碱荒地黄河故道650亩,种植业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养殖业以肉牛、肉羊等为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有较完善的水、电、路、渠、宽带、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区位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但是村民种养殖结构单一,村内剩余劳动力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2年曹剑飞带头养殖奶牛,在廿四顷地村建立了牛奶收购站,日产鲜牛奶3吨左右,带动了全村奶牛养殖户40余户,随着奶牛养殖户的效益增加,曹剑飞于2008年扩大养殖规模,分别在海子乡石泥桥村、油房湾村分别新建奶牛标准化养殖牧场二处,各占地50余亩,并于建成的第二年,凭借过硬的养殖、种植技术,两个牧场共计奶牛存栏达到700余头,带动周边奶农70多户。

  自己富了不忘村民,为了能帮助更多的村民致富,2012年曹剑飞当选海子乡曹家地村村主任,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2013年就读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推广专业, 2015年再次当选左家地村村主任,在海子乡领导支持下,2018年曹剑飞引进了“创立合作社”,在左家地村建起了大白鹅养殖基地,当年存栏达到20000羽,2019年又扩大养殖规模,更新孵化设备,第一批2000羽已出壳,同时5000羽鹅苗马上调入,和周边村民已签订了回收肉鹅和鹅蛋协议,带动周边50余户的养殖积极性。

  曹剑飞同志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自己致富,同时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考虑到村内种植结构单一,他又将目光投入到黑小麦种植上,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刘志华:以民为本助力精准脱贫

  刘志华,内蒙古双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在土默特右旗双龙镇精准脱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帮扶模范,他始终不忘家乡父老乡亲的期望和嘱托,不忘家乡贫困人口的衣食住行,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奋勇向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用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新时代企业家的职责和担当。

  刘志华是一名优秀企业家,也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群众。在双龙镇组织的助力精准扶贫捐款过程中,他率先捐了2000元,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慰问贫困户,逢年过节总会拎上慰问品去贫困户家中为他们送去关怀问候。一年多来,他到过40多户贫困户家中,他们如朋友、家人般相处,聊天谈心诉说想法,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为贫困户带去关怀和温暖,大家总说,看见他就像是看见自己的亲人一样,特别亲切。

  他筹建的内蒙古双有食品有限公司正是基于关注“三农”问题,利用双龙镇农业优势,打造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构建实地体验消费和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填补了全旗规模化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空白。同时,企业将优势资源注入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通过三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一是通过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价0.1元/斤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种植的小麦等农产品,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增收。二是投入产业托管资金100万元带动8个村77户186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00元左右;三是通过就业扶贫车间,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在园区就业实现自主脱贫,目前已有9名贫困人口进厂务工,人均月增收1600元,增强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信心。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拓宽售货渠道,确保农民的胡麻油、瓜子、食醋等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收入。

  奔走于产业发展壮大做强,致力于提高贫困户幸福感和获得感,刘志华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饮水思源,我理应要为家乡人民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刘志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月旺:全心全意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王月旺,汉,中共党员,现年49岁。现任土默特右旗苏波盖乡三间房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担任月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为了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王月旺从自身做起,解放思想,身先士卒,带头干事创业。2010年,成立了月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围绕当地实际发展规模化种植,积极开展经营服务,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走发家致富的小康之路,效益凸显。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土地集约化经营面积26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500亩,2018年增收42万元,8户贫困户在他的帮扶下脱贫致富,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戴和好评。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沟通下,引进了包头市北辰饲料有限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了2600亩绿色玉米订单合同,按照公司种植要求,玉米收购价要比市场价高100元/吨。目前该基地已成包头市“玉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整合资源,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在乡党委、政府和旗农牧业局的全力支持下,2017年按照“确权分股、强村富民”的思路,王月旺四处奔走、挨家挨户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入股保底、流转参与、托管服务三种模式把全村的2600多亩土地全部纳入到合作社中来,并将合作社更名为北官地土地股份制专业合作社。2019年2月18日北官地村小组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在苏波盖乡成功召开,王月旺任理事长。现共吸收入股社员58户,其中有6户是国贫户,入股社员占在村农户的75%。解决了无劳动能力的农民用土地养老、降低种植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入股到合作社的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预计人均增收2580元。如,低保户董偏头,入合作社后保底收入4200元,分红收入4200元、政策补贴收入1560元,在合作社打工收入10400元,减去原来收入1200元,今年全家共计增收19160元,人均增收9580元。他高兴得直说真是合作社的功劳,让村民离土不离乡,操的心少了,挣的钱比以前多了,这步路真是走对了。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