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快的人天亮得早,长春岭村还沉浸在蒙眬睡意之中,村西的一间小屋已然亮起了灯,这是长春岭村扶贫专干吴晶的家。新婚燕尔的她并没有像闺蜜们一样去蜜月旅行,她的蜜月,是和丈夫在长春岭村绿油油的乡间小道上度过的。
长春岭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九龙乡,曾是重点贫困村。为了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兴安盟于2018年启动扶贫专干试点工作,在原扶贫工作队不减力量、不撤队伍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青年到嘎查村任扶贫专干,做第一书记助理。吴晶就是一名扶贫专干,而她所在村的第一书记,就是她的丈夫庞亮。吴晶常说:“我们的爱情,一直走在扶贫的路上。”
“80后”的吴晶一年前在县城的银行工作,有着理想的收入。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农村生活,直到庞亮出现在她的世界里。庞亮是九龙乡土生土长的“村娃”,曾任九龙乡扶贫办主任,一直与扶贫工作打交道的他生活中的话题也离不开“扶贫”二字。也许是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爱情中对丈夫的仰慕,吴晶慢慢地对扶贫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投身扶贫”成为她的目标。
为爱情辞职,为目标努力。2018年夏天,吴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突泉县扶贫专干资格考试,本可以留在县城附近的她却选择了偏僻的长春岭村,和丈夫一起加入脱贫攻坚的大军中。
入村之初,生活不习惯,工作没头绪,着急上火的吴晶病倒了。“还没等我输完液,庞亮就催我去村部整理村级三务公开资料,那一瞬间心里特别委屈。”吴晶说,有的时候分不清楚自己是庞亮的妻子还是他的扶贫队员,生活和工作之间似乎没有了界限。
生活从城市到农村,睡觉从席梦思到土炕。不到半年时间,庞亮教会吴晶烧土炕、用土灶做饭、生火烧炉子,吴晶也跟着庞亮慢慢摸索出扶贫工作的规律方法,两个人的生活走上了正轨。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24小时也都在生活,吴晶说:“趁年轻不平庸,做一些属于我们年龄的小作为。”
一人一个双肩包,是夫妻俩工作的标准配置。为了方便工作,他们把笔记本、材料、扶贫宣传册、印泥等都放进了包里。“同事们说我俩是移动的办公室,走在哪里都能第一时间办公。”庞亮笑着说。两人背包前行的背影是长春岭一道独特的风景,包里面不仅装着长春岭脱贫攻坚的现在,也装着美丽乡村的未来。
在长春岭,人们都认识那辆尾箱贴着“森林草原防火车”字样的摩托车,这是庞亮为方便进村入户买的二手摩托。每次听到摩托车的声音村民就知道,“庞书记和媳妇又来入户了”。村里11岁的史明月最期待听到摩托车的“突突”声,那代表着吴阿姨来看她。史明月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童年父母离异让她变得自闭,一道不会的作业题就会让她焦躁不安。心疼孙女的奶奶徐凤兰向吴晶说起这件事后,吴晶便成为明月的辅导老师。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就这样,学习成绩好了,喜欢和人交谈了,原来那个爱笑的女孩回来了。
“每周四晚上我都在村部会议室给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吴晶说,比起资金帮扶,教育帮扶对孩子们未来的影响更大。“我要帮他们打好学习的基础,让他们热爱学习,让他们长大后有一颗感恩的心。”
村里人喜欢叫吴晶“丫头”,徐凤兰更喜欢这样称呼她。“丫头第一次来的时候我没太在意,小姑娘那么年轻还是干部,哪能记着我们老两口的琐事。”徐凤兰说,“但后来我和老伴发现这小两口做事不浮皮潦草,有几次还特意给我孙女带来新衣服,我们心里暖和。”
年过七旬的李志林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小儿子因车祸意外离世让他悲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庞亮三天两头就往李志林家跑,家里大事小情他都干,“儿子”成了李志林对庞亮的新称呼。
在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长春岭村在2018年脱了贫。一辆摩托车,两个双肩包,在扶贫的路上,这一对小夫妻携手收获了热爱的事业和甜美的爱情。
“扶贫的过程帮助我们成长,未来的乡村振兴我们还要继续参与。”吴晶说,脱贫攻坚加上乡村振兴,能参与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对自己而言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新华社客户端5月23日电记者朱文哲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