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生态底色上绿色崛起 ——赤峰市蹲点小记
内蒙古新闻网  19-05-28 22:2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赤峰市敖汉旗三十二连山治理后绿色满山。

记者向翁牛特旗治沙站站长汪海洋(左一)了解穿沙公路 绿化工程进展情况。 谭靖然 摄

赤峰是全国有色金属种类、储量最多的市。

火红的柿子承载着农民致富的希望。 胡晓明 摄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

  采访组到赤峰市一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1981年,刚通车不久的京通铁路被沙掩埋,交通中断了72小时。赤峰人知耻而后勇,持之以恒进行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赤峰市的生态建设不因领导更迭而改变,直至今日绿满山川。

  绿色发展,既要绿色,也要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赤峰市在生态建设的底色上,已实现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的崛起。在宁城县和松山区的设施农业园区里,记者体验到了“春色关不住,大棚绿正浓”的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走矿山、看选场,蹲点有色金属冶炼车间,矿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让记者不禁发出“赤峰宝藏多,冶金炉火红”的感叹。看到翁牛特旗八百里沙海变成绿洲,看到敖汉旗的荒漠之地变为满目苍翠,看到喀喇沁旗绿色家园富了百姓,让记者顿生“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豪情。

  蹲点10余天,赤峰的山,赤峰的水,赤峰的林,赤峰的菜,赤峰的冶炼车间,赤峰市干部群众的绿色发展情怀,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卷以绿为底的山水画轴,让人流连忘返,久久难忘。(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徐永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赤峰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