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内蒙古新闻网  19-06-02 19:5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核心提示】

  ●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抓好发展绿色产业这个重点,着力补齐生态环境这个短板,着力抓好创新驱动这个弱项,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保护草原是首要任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改善环境民生是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指明了前进方向,指引了发展路子,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去理解、从重点上来把握、从逻辑上贯通起来,在贯通中求深化、在落地上做文章,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路子对了才能实现高质量

  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对路子。路子对了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子偏了就会带来后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互为条件。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高效益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的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由之路。加快高质量发展,要根据我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于体现我区特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着力抓好发展绿色产业这个重点。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立足于发展生态农牧业,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融合性产业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引领性经营体系,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要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立足于发展绿色工业,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企业是主体,质量是生命,绿色是标准。必须压实企业责任,尽快实现不排放、不污染、不破坏、不浪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着力补齐生态环境这个短板。内蒙古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资源,最突出的短板是环境。本世纪头十年里,我区依靠资源开发换来了GDP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但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造成经济增长对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环境承载力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趋紧。今后,我们要坚决摒弃片面以速度论英雄、以总量论英雄的老思路老套路,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着力抓好创新驱动这个弱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总体来看,我区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创新资源较少、创新能力较低,创新动力较弱。强化创新驱动这个弱项,特别要下好绿色技术创新这个“先手棋”。要以保护草原生态、构建现代农牧业“三个体系”、振兴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绿色引领,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创新人才为中心、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人才引进、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融合发展。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明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把握事物的定位很重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定位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我区必须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实实在在的,绝不能把它虚化,绝不能光说不做,或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构建现代农牧业“三个体系”、振兴绿色工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方式转变力度、改革开放力度和创新驱动力度,对传统农牧业、传统工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不是修修补补的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统筹推进、整体推进,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的事。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保护好绿色大草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各族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明确目标、压实责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能否顺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激励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者,要进行严肃追责。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这是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有力支撑。这个定力不强,就会左摇右摆,走偏路子。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提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路,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为全区各族人民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如果固守经济增长对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继续走铺摊子上项目的老路,不但生态环境状况难以改善,经济增长也将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环境质量的底线,下功夫解决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内蒙古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区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内在要求,是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长远之计,是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切实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挥我区草原生态优势的必由之路。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保护草原是首要任务。要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同时,坚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调整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推行标准化饲养、规模化经营,振兴传统工艺、家庭作坊、手工制作,多工艺加工畜产品,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实现保护美丽草原与创造美好生活双赢。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要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制度创新、效益提升,坚持发展绿色工业,立足于加快解决排放排污和浪费资源方面的突出问题,组织生产工艺关键环节技术攻关,促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压实每个企业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实现我区工业转型升级。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善环境民生是迫切需要。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安全食品,少一些沙尘、多一些花草,少一些坑道、多一些绿地,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对症下药,把功夫下在抓好落实上,为全区各族人民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内蒙古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明天。(布和朝鲁)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