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唱响沙海绿歌变奏曲
内蒙古新闻网  19-06-13 08:0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6月的阿拉善大地绿浪翻卷,牧歌飞扬。

  地处我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境内,生态脆弱区占整个面积的94%,这里不仅是我国沙漠、荒漠主要分布区,也是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保护和建设成为阿拉善的头等大事!

  为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阿拉善盟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相继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三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重点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这些浩大的生态工程使全盟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如今,大漠披上了绿装,一个天更蓝、草更美、水更清的美景正在形成。取得这样成绩,是该盟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成为阿拉善最美底色的生动实践!

  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自全区“大学习大讨论”开展以来,认识再深化、思路再明晰、共识再统一、力量再汇聚成为全盟的共识……从盟领导牵头的重点课题调研组到积极建言献策的党外人士,从各旗、开发区到各苏木镇、嘎查村,从面对面讲堂到“两微一端”的网上论坛,全盟上下涌动着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深入调研、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热潮,将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汇聚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大学习促学懂以大讨论促弄通以大调研促做实

  驼铃悠悠,丝路古韵。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戈壁、沙漠占大部分。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大漠大美,如何把大漠独特而苍劲的美变成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记者从阿拉善盟委组织部了解到:阿拉善盟为解决农牧民群众产业单一、效益不高、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创新“富民党建”模式,探索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牧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富民党建“三链”工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合作社+农牧民”等产业发展方式,将资源资产整合为资本,带领农牧民增收致富。

  今年49岁的牛红春是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乌兰哈达嘎查的贫困户,过去一直靠放牧为生。退牧还草后,他们一家4口仅依靠每人每年6000元的草原生态奖补资金生活。2011年底,借助通湖草原旅游区,乌兰哈达嘎查党支部牵头率先成立了嘎查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本着农牧民自愿的形式以户为单位入股,在景区经营骑马、骑驼、沙海冲浪、沙漠越野、卡丁车等旅游项目。“现在通过旅游服务业每年收入20余万元,这是我过去从事放牧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牛红春说。

  据腾格里通湖草原旅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韩福华介绍,自通湖旅游景区推行“公司+合作社+农牧民”合作机制后,人均收入从原来不足6000元提高到现今的3万元;嘎查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景区也被阿拉善盟选为“旅游扶贫”的先进典型。

  乌兰哈达嘎查是阿拉善推进富民党建“三链”工程的一个典型实践范例。如今,通过实施富民党建“三链”工程,以不同形式组织农牧民从事文化旅游业、沙产业、奇石产业等特色产业,使80%的农牧民经营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40%以上。

  以大学习促践行以大讨论促保护以大调研促融合

  阿拉善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优势、优越区位条件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现代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潜能尚未释放,文化旅游、沙产业等新兴产业正在兴起,清洁能源、口岸物流等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阿拉善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地位重要。必须全面认识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阿拉善更坚定了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谋划和推进阿拉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建设绿色经济体系,坚持工业集中、农业收缩、牧业适度、城乡协调、沙产业规模和清洁能源理性发展,协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切实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符合阿拉善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主任王晓东说:“上世纪80年代,因为长期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阿拉善生态状况告急,从那时起,阿拉善开始了人沙之战。当时人们高喊着‘人进沙退’‘让沙漠变绿洲’的口号向沙漠腹地进军。为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当地把发展特色沙生植物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措施,调动企业、社会团体、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阿拉善地广人稀,大面积固沙仅指望人工造林还不够,还得采用飞播的方式。王晓东介绍:“一个课题就是一次思想和理论的升华,过去有种说法,降水达到200毫米以上才能飞播,而阿拉善降雨确实不符合这个条件。我们就采取种子处理,通过苞衣丸粒化,稍微有一点雨,就能把水都吸收到种子附近,这是一个措施。再一个就是在飞播技术上,对飞机的播种措施、播种方式进行改造。目前,非公主体人工造林面积已占全盟人工造林面积的90%以上,成为生态建设主力军。”

  如今,阿拉善盟通过生态建设,全盟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建设治理任务4215.69万亩,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2010年的16.5%提高到23.3%,森林覆盖率由5%增加到8%。

  阿拉善盟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提出“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该盟依托沙漠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把经济发展融入生态保护和沙漠化治理,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据了解,阿拉善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从事沙生产业的农牧民约2万人,人均年收入3至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至30万元。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以大学习促点题以大讨论促变革以大调研促破局

  解放思想是对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破除,是对落后观念和传统路径的摒弃。敢不敢坚持解放思想,能不能做到真抓实干,考验着执政者的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

  采访中记者发现,阿拉善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新担当、新作为、新业绩体现得淋漓尽致。

  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尔嘎勒赛汉镇塔日阿图嘎查是个生态移民村,常住人口181户430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近年来,嘎查开启了“网络+”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民只要在手机网络上轻点屏幕,田间就会自动灌溉;就可以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嘎查最新动态;就能将塔日阿图嘎查合作社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为了给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剑英不辞辛苦地到各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先进技术。回来后就在嘎查实验种植,并向嘎查农民宣讲引进的新品种和学到的新技术。”塔日阿图嘎查主任助理叶爱介绍说。

  据了解,阿拉善盟通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盟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7.69万亩,推广绿色有机高效农作物1.7万亩,申报认证有机小麦苜蓿基地1000亩、绿色蔬菜粮油作物基地3283亩、绿色日光温室104亩、绿色枸杞基地2516亩,认证绿色食品43个,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26家。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忠实记录奋进者的步伐。随着“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持续推进,站在新起点上的阿拉善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快行,经济产业结构将变得更“新”、发展模式将变得更“绿”、经济质量将变得更“优”。

  【记者手记】

  一直以来,阿拉善给外界留下了“黄沙漫天飞”的印象。可当记者走进这片土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浩瀚的沙漠披上了一片片绿洲,生态沙产业拓宽农牧民致富路,文化旅游业成为富民支柱产业……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清楚,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努力,才让阿拉善变成现在的模样;外界对阿拉善需要有新的评价和认识了。

  “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学习大讨论承载着全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全盟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采访中,记者在阿拉善沙产业园、阿拉善英雄会会场等地切身感受到,阿拉善人巧下防沙、治沙、用沙“先手棋”,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和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把绿色沙产业化作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产业来抓,演绎了一曲“让沙漠披绿装,让绿色惠民生”的沙海绿歌。如今的阿拉善,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的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刘宏章 巴依斯古楞)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