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控 积极应对 压实责任
——访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火灾防治管理处处长何庆军
我区现有森林面积3.92亿亩,草原面积13.2亿亩,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区确立的战略定位、赋予的政治责任,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事关生态安全、人民安危和社会稳定。近日,记者就当前我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总体情况对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火灾防治管理处处长何庆军进行了专访。
记者:按照起火原因,我区森林草原火灾的类型有哪些?
何庆军:我区森林草原纵横交错,原始林火、次生林火、人工林火、草原火、雷击火、入境火多发,火灾类型全国最全。特别是雷击火、境外火威胁严重,每年大兴安岭地区都会因雷击引发至少20起以上森林火灾,最高年份曾达60多起,通常在5—7月集中爆发,且多在原始林区,难以精确预警和及时发现,兵力运送和后勤保障困难,极易酿成大灾。同时,我区地处蒙古、俄罗斯下风头,易过火地段达2200余公里,每年4—6月平均堵截境外火20多次,2015年达149次,火线沿边境蔓延最长达200余公里,一旦遇大风天气,百米宽隔离带都难以起到阻隔作用。
记者:我区在火源管控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何庆军:主要是严格落实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及“五不准”“十禁止”要求,积极开展“三清”行动和防火戒严,加强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管理。开设边境机耕防火隔离带2167公里,林缘、林内、村屯及重要设施周边防火隔离带1万余公里。增设临时防火检查站(卡)1108个,出动检查人员4500余人。积极开展农林结合部、公路两侧、景区周边等林下可燃物清理工作,重点地段要求凡是有人居住、工作的场所周边必须清除杂草;林内供电线路在7级风以上天气要求停止供电,生产作业单位必须达到“十有”标准,重要时段4级风以上天气,停止一切野外生活用火和生产作业;重点林区公路沿线平均每1―2公里1名护林员带相关工具巡护,遇有小火快速处置。大力倡导文明祭祀,部分地区采用政府补贴方式,迁坟集中安葬,设立集中祭祀点统一管理,全区清明节期间共派出10万余名干部职工,沿山巡护,严防死守坟头火源。
记者:今年,我区对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做了哪些应急准备?有无重大火险?
何庆军:今年,已为重点防控地区呼伦贝尔市拨付1800万元专项补助防灭火经费,财政已启动为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和矿山救护队配备应急救援装备近4亿元专款的程序。在呼伦贝尔市设立了自治区驻东部重点盟市防灭火指挥中心,派出前指靠前指挥,组织地方专业半专业力量和森林消防队伍近25000人在高火险区实施靠前驻防,租赁18架航空护林飞机提前15天驻场。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飞机载人巡护、无人机侦察、视频监控、地面巡逻、12119接警以及981座瞭望塔等平台和手段,实施24小时值守监测。应急、林草、气象、森林消防等部门反应迅速,相互配合,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短时间成功处置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4·17”入境火、兴安盟五岔沟“4·30”等火灾,无人员伤亡。
记者:当前,我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有哪些工作亟待加强?
何庆军:一是扑火队伍建设薄弱。主要是数量不足、标准不高、年龄老化,与当前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地区队伍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实战能力还有差距。二是灭火大型装备缺乏。应对重特大火灾攻坚能力不足,尽管近2年自治区各级都加大投入,短期补充装甲车、大型消防车、全道路运兵车等80多辆,但相对艰巨的防灭火任务仍严重短缺。三是林区防火道路不足。全区防火道路网密度平均只有0.65米/公顷,许多道路路况极差,仅大兴安岭林区简易和木质危桥危涵就达7000多座,严重影响扑火人员和装备运输。四是指挥通信手段滞后。重点林区和牧区深处公网覆盖不够,其它补充通信手段尚不完善,影响火灾预防和指挥效能。
记者:今后,如何进一步压实防控责任?
何庆军:全区要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回头看”,进一步压实责任,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各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作用,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压实各级林草部门行业管理责任,深入开展防火宣传、火险预警、火情监测、火源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高效处置森林草原初发火灾。履行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处置的相关职责,科学调度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航空护林场站随时做好应急扑救工作。发挥各成员单位行业优势,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做好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保障等相关工作。全面压实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牧场等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将风险隐患化解在前沿。(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毛锴彦)